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买方市场和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时效性要求的增多,满足“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柔性制造市场需求日渐旺盛。按照传统生产模式,一条生产线只能生产一个或几个规格的产品,而在智能生产线上,可根据订单要求的不同,同时上线生产不同的产品。那么,这些传统生产模式难以做到的事,智能柔性的生产线又是如何完成的?10月28日,记者来到郑州经开区郑州恒达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达智控)一探究竟。
走进恒达智控智能化生产现场,繁忙的生产线与一块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交相辉映。超大显示屏上实时变动着产值、设备、人员、物料、订单、成本、物流等各环节的数据,跳动的数字仿佛是企业的“数字心脏”,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脉动。
柔性加工、柔性装配、智能物流等系统在智能排产系统的协同下,有机结合,能满足近2000种规格电液主阀的柔性制造,实现需求与供应的最佳匹配;结合AI算法,适时协同智能物流与装配节拍,人员、物料在派工系统的协同下随装配节拍移动,实现“0”在制品的电子产品装配场景……恒达智控董事长罗开成向记者介绍,不同订单,规格不同,放在过去,新的订单换产上线需要4小时以上。
“通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有自动装配、自动加工、自动物流和智能感知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实施战略转型,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罗开成说,工厂的整个柔性制造生产系统包含了大量数据信息,包括用户需求、产品信息、设备信息及生产计划,依托工业互联网将这些大数据结合起来,并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恒达企业云”,制定最合适的生产方案,最优地分配各种制造资源。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相比较2022年,恒达智控产能提升了17%,效率提升了近50%,换产时间缩短了50%,交货时间缩减14%,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数智化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项。”罗开成表示,随着数据的持续积累与产线的不断优化,项目正式投产后,智能工厂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最好的交付状态,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译博 董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