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泽雅 秦华
每天与“伤痕累累”的古籍打交道,古籍修复师让“生命垂危”的古书重获“新生”。在不少人看来,这项工作极富社会价值,但又难免有些乏味。是什么让修复师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最初的热忱,严谨认真对待每一页古籍?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图书馆,体验古籍修复师工作,也从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河南传习所古籍修复师陈迎身上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热爱、专注、持之以恒,是对她的注解,同时也是对我们记者职业生涯的勉励。
古籍修复工作缜密而烦琐。陈迎介绍,古籍修复首先要建档、拍照、制定修复方案,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修复工作。目前修复的古籍大多来自明清时期,它们中有的边缘破损了,有的虫洞布满书页,有的酸化严重一碰就碎,古籍修复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去修复,“整旧如旧”呈现出书籍原有的模样。
一番细致体验,我们发现古籍修复做的是“绣花”功夫。古籍修复对纸张有着堪称严苛的要求:替换的补纸颜色要与初始纸张近似且略浅,补纸纹路要与原纸张一致,补纸的厚度一般要略薄于原书页。每一页修复完整后,还需要把书页复原装订,集结成册。由于古籍修复的要求颇高,一天时间也只能修复寥寥几页。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