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研发工程师赵海雷:潜心科研破难题

多年来致力于盾构TBM领域技术创新工作的赵海雷,是国家一级建造师,现为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工程师,作为“施工控制与智能掘进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赵海雷联合团队成员,在盾构TBM施工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等,为我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今年34岁的赵海雷,在同事们眼中是个名副其实的“能手”,很多棘手问题只要到了他的手中,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引汉济渭工程秦岭隧洞岭南段滚刀磨损预测难题,在实验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联合课题组成员,开展“高磨蚀深埋地层刀具磨损研究”课题研究,研制了滚刀磨损预测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滚刀材料磨损量的快速精准实验测量。这一成果随后在中铁一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赵海雷和团队的另一项科研成果,应用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我国“一带一路”沿线——泛亚铁路重要交通网的重要一环,该隧道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被称为TBM施工“禁区”,为了研制出可以在这里掘进的国产TBM装备,赵海雷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复杂地质条件新型TBM研制及应用研究”,并联合研制出国产大直径硬岩TBM——“彩云号”,成功应用于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实现了国产TBM“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完成一项任务后,赵海雷又迅速投入解决下一个“拦路虎”的工作中。如何解决长距离隧道内车辆会车难题?赵海雷不断思索,并成立技术攻关团队,研制了隧道车辆无轨运输智能避让系统,有效降低了长距离大坡度单车道无轨运输车辆行驶风险,实现了施工现场调度管理信息化。目前,该系统已在新疆引额供水项目得到应用,可提高项目综合经济效益2000万元。

“创新永不止步,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在科技创新路上永不懈待,行稳致远,为我国盾构TBM领域技术创新贡献力量。”赵海雷表示。

董艳竹 赵晓红 文/图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