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深夜给地铁轨道做“体检”

本报记者(右)体验郑州地铁轨道探伤检修工作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上接一版)“这就像是给钢轨做体检,一点小毛病都不能放过。”寂静的隧道内,不时传来“滴滴滴”的仪器警报声。牛玉清可以根据仪器上方屏幕清晰显示出的波形,判断钢轨是否存在伤损。当波形出现异常开始报警、遇到仪器检测盲区,则需要进行人工检测。

地铁轨道最常见的伤损是裂纹、核伤、夹杂,简单来说,就是钢轨经过列车车轮长期碾压、在环境温度变化中热胀冷缩导致的伤损。如不及时处理,一个几毫米的裂纹,都有可能带来安全事故。而探伤工需要及时查出“病灶”后立即上报,协调专业人员来维修或更换,确保地铁正常运行。

与风驰电掣般的地铁运行速度不同,由人工推行的钢轨探伤仪每晚可检测的距离仅为5公里左右。牛玉清和他的同事们所有检修工作必须在凌晨3点半左右完成。

凌晨4点半,随着第一声鸣笛响彻晨曦,郑州地铁第一列轧道车准备出厂进行轧道工作,地铁隧道内所有检修工作告一段落。“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我们还会把检测数据带回场站进行二次分析、总结,避免漏检失检。”牛玉清说。

清晨6点,第一班地铁启程。一趟趟地铁,会载上赶往火车站或机场的旅人,会载上去学校读书的学生,会载上一个个为了生活打拼的人……当人们步履匆匆踏入车厢,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几个小时前,有人还伴着朦胧的夜色,为地铁轨道“排险”。

“我们的工作就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行,每天看着成千上万的市民乘坐着地铁在城市间穿梭,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牛玉清说。

通过这次体验检修工工作,我看到了,匠心筑梦,一路繁花,地铁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离不开每一位昼伏夜出轨道探伤工的默默付出。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保障了市民的安全、便捷出行,为城市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025-11-24,12425| 2025-11-23,12421| 2025-11-22,12419| 2025-11-21,12411|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