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放眼未来,做新赛道的“领跑者”

本报记者 武建玲

走在国内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生产前列的三和航空、推动地效翼船产业化的海王实业、引领河南航空研学新业态的永翔通航……在郑州国家通航示范区,聚集着这样一批企业,尽管规模不算大,产品也可能不为外界所了解,但它们却是业界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多年来,这批企业的掌舵者大胆创新,勇于冒险,坚韧拼搏,躬耕低空经济,在新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让我们走近他们中的几位,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研制先行者

交流研发事宜、了解应用场景……这几天,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登科在南京、北京等地马不停蹄。

做矿山生意起家的他为何进入通航产业?

“对比欧美国家通航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发现中国通航发展滞后了,社会发展又需要通航,通航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资深航空爱好者陈登科这样概括自己的初衷。

2013年开始投身通航产业,陈登科2015年在上街区成立三和航空,最初主要研制自转旋翼机。

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三和航空坚持所有的技术及产品设计全部独立开发。公司自主研发的“太阳之鹰”自转旋翼机是我国第一款自转旋翼机,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打破了一直以来自转旋翼机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空白。

看好工业无人机的多场景应用需求,陈登科开始布局相关领域。2016年,三和航空开始研发纵列双旋翼无人机,成为国内第一家研制大载重纵列双旋翼无人机的民营企业,也是中部地区为数不多的无人机生产企业。

经过几年的升级迭代,三和航空研发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已有多个系列,载重已经从最初的50公斤,发展到现在的400公斤;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农林植保,发展到现在的物流运输、城市消防、森林消防、应急救援等多个方面。企业的消防无人机已经列装河南、河北、辽宁、湖北等省的消防系统,一款工业无人机还在去年夏天参与涿州应急通信保障……在国内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生产领域,三和航空处于第一梯队。

对于通航企业来说,全部独立开发意味着巨大的投入。9年来,三和航空投入巨额资金,仅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的投入就超过2亿元,甚至公司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一路的艰难曲折,他人难以体会。

但陈登科对三和航空的未来充满信心。“预计明年公司开始盈利。”陈登科的信心缘于公司的技术先发优势,缘于无人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市场,也缘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初到上街时,政府在办理相关手续、项目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拿到TC、PC认证后,上街区给了我们600万元的奖励。”

几个月前,三和航空成功入围郑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未来,我们将在做好产品的同时,组建大服务团队。”陈登科说。 (下转二版)

2024-11-14,9767| 2024-11-13,9759| 2024-11-12,9751| 2024-11-11,9743| 2024-11-10,9739| 2024-11-09,9735| 2024-11-08,9728| 2024-11-07,9716| 2024-11-06,9708| 2024-11-05,9700| 2024-11-04,9692| 2024-11-03,9688| 2024-11-02,9684| 2024-11-01,9676| 2024-10-31,9665| 2024-10-30,9657| 2024-10-29,9649| 2024-10-28,9642| 2024-10-27,9638| 2024-10-26,9634| 2024-10-25,9626| 2024-10-24,9614| 2024-10-23,9606| 2024-10-22,9598| 2024-10-21,9590| 2024-10-20,9586| 2024-10-19,9582| 2024-10-18,9574| 2024-10-17,9562| 2024-10-16,95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