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闻“香”识匠心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在郑州,把千年的历史装进一方小小的布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职业生涯的第13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有幸走近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芦爱玲老师,和她端坐在散发香味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十二生肖香包摆件中,左手拿布、右手捏针,学习制作一件备受国内外宾朋喜爱的老虎香包摆件。

与芦爱玲老师的相识纯属偶然。10月23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2024年理事会暨第二次执行局会议在郑州开幕,我在采访开幕式活动的间隙,被一位来自陕西的代表拉住,彼时他刚在芦爱玲老师的非遗展位前购买了两只葫芦式样的香包,想请我帮忙拍个合影。见我欣然答应,他又提出把关于郑州市非遗项目的背景展板也拍上,言语中毫不掩饰对这些香包的喜爱。

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好奇。当我的视线向展位前各式各样的香包扫去时,内心也越来越惊奇——“跃跃欲试”的小老虎、造型精致的花葫芦、憨态可掬的猴子……一只只动物式样的香包形态各异,刷新了我对香包的固有认知。

由于还有采访任务,我当时买了6只小老虎香包后就匆匆离去,遗憾未能深入了解。这次,我联系芦爱玲老师说明了跟随她体验一把非遗传承人工作的想法,得到了她的同意。(下转三版)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2025-03-09,10544| 2025-03-08,10536| 2025-03-07,10528| 2025-03-06,1051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