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PDF版阅读

共赴

共融

未来小学“友邻同行小队”
长江东路第三小学家长委员座谈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常态化开展家长进校活动
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走出校园做志愿服务
郑州群英中学家长课堂

本报记者 李 杨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已有不少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积极进行有益探索,凝聚家校社合力,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金水区未来小学: “未来模式” 筑牢学生健康成长“防火墙”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才能让教育实现“1+1+1≥3”的效果。未来小学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 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创新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未来模式”,不断筑牢学生健康成长“防护墙”,打通家校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自建校以来,未来小学就明确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抓手,专门建立了家校社共创组织,以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形成教育合力。该组织以“看见每一个生命”为使命,以“提出一个好问题、结识一群新朋友、共育一群好孩子”为价值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状态并为其提供适合的资源和成长支持,构建一个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家校社共创组织成立后,该校还开启了家校社数字家长学校平台,通过阅读习惯养成活动,引导和帮助家长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组织针对家庭教育痛点的家长沙龙,同时,向全体师生、家长和社区群众发起项目征集令。在收到的39个项目中,“友邻同行小队”的创新性社区互助行动,获得校外专家、学校领导和家长代表的一致认同。

“友邻同行小队”项目起源于对学生放学安全问题的关注。面对部分学生放学后独自回家的1000米“安全盲区”,四年级学生家长倡议成立了该项目,旨在通过构建社区内的互助网络,解决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接送孩子的实际困难,同时,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友善、互助的社区氛围,以实际行动践行邻里守望相助的理念,强化家校社之间的互动联系。

“友邻同行小队”创新性引入社区互助的概念,打破传统家校合作的界限,将社区资源有效纳入学生的安全管理中。项目采用“家长志愿者+学生互助组”的模式,家长志愿者根据居住地就近原则,与同路线的学生组成“小队”,每天放学后陪同孩子们步行回家。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家长因工作忙碌而无法接送孩子的问题,而且促进了社区内的相互信任与支持,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在“友邻同行小队”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未来小学进一步探索家校社合作的其他领域,如:设立“家长课堂”,开展“社区读书会”,定期举办亲子阅读活动,举办家长沙龙、班主任沙龙,开展“老师的一天”体验活动……这些延伸探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为家长提供了参与孩子教育的平台,进一步深化了家校社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七区长江东路第三小学:

凝聚合力 架起多维合作“连心桥”

作为河南省文明校园、郑州市德育工作创新先进单位、郑州市优秀家长学校,长江东路第三小学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同一致、合作共育,在家校社共育问题研究中解决了数个难点,形成了“1-2-4”共育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共育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教师共育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校不惜人力物力培训家长,但许多家长兴趣不高,出勤率低,效果不佳。关键在于课程设计不合理,理念化知识与实践化知识之间断裂明显。长江东路第三小学提出“给予胜任力家长培训”的思路,针对具体情况凝练提出家长胜任力标准,分析家长培训的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大纲。家长学校以胜任力为核心,将家长教育内容以模块化方式呈现出来: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教养态度、家长教育能力和家长教育方法五个模块。

家庭与学校是教育的两翼,家校之间需要及时、经常、无障碍地进行沟通,构建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生态体系,学校和家庭才能结成教育共同体,家长才会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最终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长江东路第三小学提出“构建零夹角的家校沟通主要方式”:基于信任的、不错失良机的双向及时性沟通;充分协调教育力量的、协同学生愿望的家访;主题聚焦、充分讨论、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展示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成果的家长开放日。

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长江东路第三小学将家校共育模式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维度、四项任务”,搭建“1-2-4”模型结构。

一个目标即“成就孩子”。两个维度即两个方面的工作指向:一是学校更好地服务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得家庭教育更适宜孩子的成长;二是学校面向家长和社会开放办学,吸引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配合学校,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和效果。四项任务从学校方面看是:了解和研究家长,教育和培训家长,指导和服务家长,不断吸引家长参与;从家长层面看就是:了解和认同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改进,积极参与学校。

总之,该校家校社共育的目标就是指导出“学校般的家庭”,建设成“家庭般的学校”,家校社协同配合,把学生培养成“具体的人”“完整的人”和“鲜活的人”,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为能够担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人人参与 营造共商共育新生态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以“培养‘受欢迎 有力量’的人”为育人目标,秉承“在创造中生长”的办学理念,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实践方面,探索出了一条“122”式家校社共育之路。

“1”为“一个中心”,即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该校成立“创新实验家校社共育中心”,通过“学校统筹、家长协助、社区辅助”的模式开展工作,在资源转化、空间拓展、人力补给等方面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第一个“2”为“两根支柱”,即共育机制和联动机制。学校健全共育机制,由学校德育副校长牵头组织成立家校社组织机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家校社共育学习制度》;每学期制定阅读书目,组织线下家长读书沙龙;每学期召开共同体分享会,定期总结交流,共谋协同新路径。与此同时,学校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常态化家长入校机制”,通过家长志愿护学岗、家长品餐、家长一日校长、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家长沙龙等入校活动,为家长进校共育搭建平台,并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共育机制和社区共育机制,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个性化的体验课程与指导。

第二个“2”为“两支羽翼”,即讲师队伍和共育课程。学校成立由校外专家导师、校内金牌讲师和家长讲师联合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团队,制定共育课程体系,为班主任、家长、学生提供线下或线上讲座,通过“小讲坛”和“互学营”两个学生活动阵地,培养学生讲师队伍。学校还共建学生“三心三力”小主人课程和家长、教师自我提升课程。校级综合实践性课程、年级系列主题课程和班本课程交替实施,多元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心三力”小主人系列课程通过班会和升旗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此外,通过体验式、对话式的小而精“新时代父母沙龙”,学校也为特殊家庭提供个性化课程,家长能深度参与,共商策略,以此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以小项目的方式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家庭成员共成长。同时,开展教师专业阅读、专项课题、案例撰写、专题例会、汇编《家校百宝箱》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未来,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将继续沿着“122”共育之路,强化理论引领、实践推动,提升科学育人水平,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形成学校重视、社会支持、家长满意、人人参与的共育生态。

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同向同行 打开协同育人新窗口

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始终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以“行”文化为引领,坚持“崇智求真,行稳致远”办学理念,“博闻尚礼,成德达才”育人目标,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走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校园、河南省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郑州市教育系统五星级家长学校等。

家校沟通是家校共育的主要方式。为了畅通家校交流,增进互动互信,该校坚持四种沟通渠道通畅。首先是以家庭教育咨询处、心理咨询室、家校互访、家长会等为载体,进行面对面沟通。其次是以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钉钉视频会议、校讯通、抖音等为平台的信息化沟通渠道,宣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同时,老师利用班级相册、周小结等方式分享学生情况。第三是不断完善的线上线下双线家访,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倾听家长的育人烦恼,和家长共同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将育人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校外。最后是以校长信箱、家校联系本、亲情作业等为媒介的纸质沟通渠道,保障了家校沟通便捷高效,让家长多途径了解家庭教育理论、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的成长足迹,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家长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言献策。

为了方便家庭指导,学校专门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队伍,以“亲子沟通”“政策解读”“生涯规划”“心理赋能”“家校共读”等系列课程,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实施集中授课、个别指导、自主学习和多向互动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学校还拥有河南省吴鹏起名班主任工作室、首批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导师工作室,精心打造优秀班主任队伍和学生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编印《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手册》《班级育人故事》,为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为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进亲子感情,增强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评价功能,学校在寒暑假、学生居家期间会编写包括亲子共读、亲子观影、亲子运动、亲子厨房、亲子种植、亲子公益、亲子职业体验等内容的“作业套餐”,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指导家长、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定期组织的家庭作业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也通过树立典范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的开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受益者。

此外,学校坚持“大思政”观念,搭建“大平台”、深挖“大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效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邀请关工委教育专家、国培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专家等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邀请中国科学院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党的二十大代表为学生培根铸魂;主动加强同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高校、企业的联系沟通,有针对性地常态化开展共青团活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志愿服务、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研学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郑州群英中学:“一核双翼” 绘就共赴共融“同心圆”

郑州群英中学将家校社共育工作列入德育目标管理体系,由校长、书记齐抓,政教处负责管理与考核,家长委员会负责与家长的沟通和意见的反馈,团委负责与社区及社会其他资源对接,专职教师负责组织家庭教育相关活动。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细致、团结协作,形成系统的家校社共育管理体系。

学校形成了“一核双翼”的家校共育模式。“一核”即:家长学校;“双翼”即: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学校根据学生数量大、家长群体复杂等特点,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等规章制度,成立了由三级家校社共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构成的“群英荟萃讲师团”,心理教师、班主任、各类校外专家、家长委员会成员和社区干部构成家校社共育导师队伍,探索建立“群英荟萃家长课程体系”。通过专家讲座、班级家长会、小班化亲子课堂等多种形式,满足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使家长和学校及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为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整合周边资源,拓展多个社会教育基地,形成“1+2+N学校社会共育”模式。学校带领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拓展河南自然博物馆、河南省科技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等一大批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单车猎人”“文明交通使者”等志愿服务,开发成熟的研学路线和完善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建有“阳光农场”,先后邀请多位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并依托科技资源开发《3D创意设计》《编程无人机》《能工巧匠》等一系列课程,建立金字塔式科技教育体系,借助各类科技竞赛,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

此外,该校还充分发挥“五老”、社会模范及专业人士的模范带头作用。退休教师魏焕章在学校成立“乐翁奖学金”,定期开展讲座,激励学生向上向善;每学期开学典礼的“感动中 我们起航”环节,邀请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各类精神文明先进代表、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等到学校开展宣讲教育活动;寒暑假的亲子共读活动,均邀请家长优秀代表和学生分享读书心得;每逢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会邀请社会义工、志愿者、行业专家到校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主题活动。

家校社共赴、共融、共育,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亲子关系进一步融洽,家校沟通更为密切、顺畅,彼此理解尊重。家校社三方协同,进一步拓展校内外资源,课外实践、兴趣小组等活动精彩纷呈,既丰富知识,又提升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养。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