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线下社交更应有“真诚回响”

最近,一项面向1335名受访者的媒体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有来电恐惧或迟疑,且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凸显。有感于对线上社交的长期依赖,6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线下社交能力有所退化。

与其说是“退化”,不如说是一种“戒断反应”——离开了“舒适区”,整个人便不自在了起来:没有流行语和表情包加持,聊天就好像失去了灵魂:哪怕双方近在咫尺,也下意识地选择了“键对键”。就连无须四目相对的电话,有的人还是难掩焦虑。相较之下,社交媒体就多了一丝安全感。毕竟,就算是那句可能意味着试探和博弈的“在吗”,也至少给出了回旋余地,留足了反应时间。

线上社交的优势无须多言,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眼神变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缺席,时不时会带来“交流的无奈”;沉迷于加了滤镜的“印象管理”,难免会错过周遭的美好;“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虽然随时可以抽离,但总有那么一天会黯然发现,长长的好友列表中,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过度依赖线上社交,显然不利于获取多元认知,化解各种负面情绪,应对现实的复杂。

要说年轻一代不愿意线下社交,恐怕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局部。一方面,年轻人选择用何种媒介交流,某种程度也暗含了对某段关系亲疏远近的体认,比如普通网友就不必“奔现”,若是志同道合、相谈甚欢,自然就另当别论。另一方面,社交不一定就是深度社交。比如,从“饭搭子”“健身搭子”,到“考研搭子”“旅游搭子”,这种弹性很强、期待值不高的“搭子文化”,一度颇为盛行。而这些社交活动,恰恰很多都在线下发生,从中也不难窥见一些人的矛盾心理:既强调“悦己”、注重边界感,也呼唤理解、渴望亲密陪伴。

从这个角度看,线下社交似乎不只关乎能力。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所说,求助于科技,是希望寻找一种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调和这种矛盾,不少人又急于给自己贴上一个自带距离感的标签——“社恐”,自嘲偏向“弱关系”的交往是“社交降级”。这当然可以理解,但未免让人感到一丝遗憾。

真实的我,应该走向哪边?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永远值得追求。坦率地说,在一个深度媒介化的年代,在人来人往、步履匆匆之中,有温度、有黏性的人际关系,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形成。尽管一些胆怯、试探乃至碰壁不可避免,第一步终归要迈出去,唯有循“心”渐进,方能克服“能力退化”。正如学者胡鹏辉强调,在一段关系中,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学会处理关系中的负反馈尤为重要。

以心相交,成其久远。更好地认识自己,积极地拥抱真实的生活,相信总会换来真诚的回响,带来更多信心和勇气。 钟 颐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