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4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办,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诗词创作者、文艺工作者200余人汇聚天地之中,共赴诗意之旅。
郑州,这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诗词发展的重要见证者。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正是对这一文化传承的致敬和发扬。郑州正努力成为展示中华诗词魅力的窗口,让更多现代人领略到古典文化的独特韵味,让诗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诗意郑州迎来高朋满座
中原大地,诗意盎然,文脉绵延,贯穿古今。自《诗经》问世以来,三千年的诗韵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而郑州诗词,正是这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诗经·郑风》以二十一篇居国风之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人类天性中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唱响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浪漫乐章。
随着历史指针的不断摆动,唐风宋韵在郑州这片土地上碰撞、融合、发展、繁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文坛巨匠,或在郑州出生,或从郑州启程,或在郑州长眠,他们俯仰天地、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借景抒怀,共同把中国诗词推向了历史巅峰。
近年来,郑州以杜甫国际诗歌周的举办为契机,不断推动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中华经典诗词论坛的再次开幕,郑州的诗意氛围更是达到了高潮——
“厚重河南,是诗的故乡。郑州可谓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地,在这里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我的感受就是回了老家。”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感言。
“郑州诗人的浪漫无与伦比。一到郑州,心潮澎湃,诗意就来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郦波,口占一绝,“谁将诗意写春秋,画角声中到郑州。工部文章留白笔,一篇锦瑟在心头。”
“一个缺乏诗意的民族会失去创意和想象力。重视中华诗词、重视中华诗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汉俊认为,中华诗词涵养核心价值观,国家观是价值观的最高境界,爱国、立国、报国是中华儿女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中华诗词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