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镜宾
万物土里生,可见泥土的博大;万物土里养,可见泥土的情深;万物土里藏,可见泥土的无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人的辛勤劳作,也是泥土四季忙碌的巨大奉献。
远古时期,先祖奔走在泥土的味道里,采集野果,打猎捕鱼,住宿在山洞和大树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一刻也离不开泥土,是最接地气的年代。后来,先祖逐渐发现了果蔬可以种植,动物能够驯化饲养,开始种植五谷蔬菜,这就要把生土变成熟土。先祖摸索着用火烧荒草杂树、灌木丛,清理石块和杂物,打碎硬土块,翻出深层土壤,让太阳暴晒。然后打磨出石器、发明出青铜器开垦。到了播种季节,不误农时,及时给土地施肥、浇水播种。人勤地不懒,土地才能顺势而为,不断长出粮食和瓜果蔬菜,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难题,“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蛮荒之地开始实现第一次华丽转身,“火生土”成了人们的生存哲学,“土里刨食”成了农耕文明时代先祖打造出的第一张靓丽的名片。
过去,游子远行时会怀揣一把泥土,走到异国他乡换水土时,会抓一点从故乡带来的泥土撒入井水里,撒到庭院里养花种草,以解相思之苦。战乱时期,家乡泥土的芬芳是勇士们保家卫国的强大动力,家国情怀催生了无数英雄。
而生土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有雨水和种子,泥土就能长出草木,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干燥的、富含天然硅酸铝的陶土瓷土被先祖提升认知的层次,通过匠心独运,让“火生土”在农耕时代发生最耀眼的第二次蝶变,直接催生了陶器,这就是“土里刨器”。先后诞生了黑白陶器、彩陶,满足古人储存粮食、存水存酒,祭祀、社交和体现尊贵社会地位的需要。再到大唐王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河南发现了煤炭可以燃烧,用煤炭代替木柴烧制陶器,催生了瓷器,催生了唐宋时期的中原贡品,又催生了中国古代的五大瓷窑,瓷器满足人们生活与艺术欣赏的需要,还走上了万里迢迢的“丝绸之路”,出国创汇。正如一首古诗描写瓷器:“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赞美瓷器设计独特,刻画入微,栩栩如生,有的甚至价值连城。先祖的勤劳和睿智把这并不起眼的泥土的芳华——瓷器,东方的树叶——茶叶,昆虫的唾液——春蚕吐丝一起运往世界各地,赚足了世界的真金白银,从而领跑世界千百年。这就实现了“土里刨金”的三级跳远,架起了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最温馨的文化交流,最靓丽的彩虹桥。
如果说农耕文明发现并发掘了泥土的实用价值,那么,现代工业文明就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泥土的潜能,极大地提升了泥土奉献的高度和烈度。人们发明出炸药开矿采煤,冶炼钢铁,烧开石灰石,制造出水泥,制作出钢筋混凝土铺路架桥,盖起广厦千万间,让泥土发生了剧烈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过快,环境污染等,都让人们与泥土产生了矛盾,过去人们对它付出的越多收获的越多,而现在却不一定。
地球上的每个生命开幕时都是从泥土上走出地平线的,谢幕时都走回地平线,被泥土收藏。泥土是地球上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命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完整的一个闭路循环。广袤的土地是我们的地球之母,她每天都需要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吹拂和煦的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食用绿色肥料,并通过贡献出的五谷六畜的产量和质量与人类对话,诉说她的健康状况和情愫,只有一切健康顺畅,没有环境污染和气候突变的干扰,她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源源不断地奉献出肥力、食物和硕果,“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在有国家的时代,国土的经度引导着人们认识的广度,国土的纬度引导着人们认识的高度,国土的厚度延伸着人们认识的深度。只有像孝敬高堂一样敬畏大地之母,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每一寸土地,只有经常把脚下踩踏的泥土捧到心坎上,泥土的芬芳才能永远保鲜,泥土的芳华才能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