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一渠碧水万古流】“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

王琳珺(前)对正在运行的机组进行监测

本报记者 董艳竹 陶然 文 徐宗福 图

清晨,家住秦岭路汝河路附近的市民小晗打开水管接水煮粥,清澈甘甜的水熬出来的粥口感黏稠香甜。“以前喝水都要放点茶叶,遮遮味儿。现在喝的丹江水,口感真好!”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开始为郑州市供水,如今郑州主城区九成以上的生活供水都是“南水”。那么,“南水”沿着总干渠千里迢迢流入郑州后,又是怎么流入居民家中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作用。

走进小晗家附近的中原西路泵站,旁边南水北调总干渠内清水缓流,微风拂过,水光潋滟。巨大的泵房内数台机组同时运转,轰隆作响。“南水”从总干渠分水口门流出后,经过的第一关就是泵站。泵站将水提至输水管道,水通过管道流进水厂,经水厂处理后流进千家万户。而“南水”从干渠流出后,泵站工作人员就是它们的第一批迎接者。

泵站新兵成长记

在中原西路泵站,要迎接的是从南水北调中线23号分水口门流出的“南水”。90后王琳珺是中原西路泵站的守泵人,在这里工作已有6年。初见王琳珺,她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拿着测温枪,和同伴正在对运行的机组进行轴承温度的监测。

“咱们中原西路泵站一共有8台泵,2014年12月开始向柿园水厂供水,2015年1月开始向常庄水库充库调蓄供水,2015年6月开始向白庙水厂供水,日均向柿园水厂、白庙水厂供水近6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亿多立方米。”伴着机组的轰鸣声,王琳珺一边监测,一边大声介绍着。

这些工作忙完,来到高低配电室,王琳珺摘下安全帽,抹了一把汗。别看她现在对泵站一切都了如指掌,可谈起刚毕业来到泵站工作时的情景,她直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单位安排的“传帮带”老师傅给了很多帮助指导,而她自己下班后也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从一名泵站“新兵”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千百个“24小时”

“泵站工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守,因为控制闸门、观察水位、检修设备、登记日志等泵站管理的日常工作很琐碎,必须24小时有人在岗,一旦出现机器故障等突发情况,必须及时处理。”王琳珺拿起操作台上一本值班运行记录,里面详细记录着这座泵站的千百个“24小时”,“每个小时都要填一次,有情况更是要马上记录和上报。”

(下转二版)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2025-03-09,10544| 2025-03-08,10536| 2025-03-07,10528| 2025-03-06,1051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