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珺(前)对正在运行的机组进行监测 |
本报记者 董艳竹 陶然 文 徐宗福 图
清晨,家住秦岭路汝河路附近的市民小晗打开水管接水煮粥,清澈甘甜的水熬出来的粥口感黏稠香甜。“以前喝水都要放点茶叶,遮遮味儿。现在喝的丹江水,口感真好!”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开始为郑州市供水,如今郑州主城区九成以上的生活供水都是“南水”。那么,“南水”沿着总干渠千里迢迢流入郑州后,又是怎么流入居民家中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作用。
走进小晗家附近的中原西路泵站,旁边南水北调总干渠内清水缓流,微风拂过,水光潋滟。巨大的泵房内数台机组同时运转,轰隆作响。“南水”从总干渠分水口门流出后,经过的第一关就是泵站。泵站将水提至输水管道,水通过管道流进水厂,经水厂处理后流进千家万户。而“南水”从干渠流出后,泵站工作人员就是它们的第一批迎接者。
泵站新兵成长记
在中原西路泵站,要迎接的是从南水北调中线23号分水口门流出的“南水”。90后王琳珺是中原西路泵站的守泵人,在这里工作已有6年。初见王琳珺,她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拿着测温枪,和同伴正在对运行的机组进行轴承温度的监测。
“咱们中原西路泵站一共有8台泵,2014年12月开始向柿园水厂供水,2015年1月开始向常庄水库充库调蓄供水,2015年6月开始向白庙水厂供水,日均向柿园水厂、白庙水厂供水近6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亿多立方米。”伴着机组的轰鸣声,王琳珺一边监测,一边大声介绍着。
这些工作忙完,来到高低配电室,王琳珺摘下安全帽,抹了一把汗。别看她现在对泵站一切都了如指掌,可谈起刚毕业来到泵站工作时的情景,她直言“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单位安排的“传帮带”老师傅给了很多帮助指导,而她自己下班后也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从一名泵站“新兵”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
千百个“24小时”
“泵站工作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守,因为控制闸门、观察水位、检修设备、登记日志等泵站管理的日常工作很琐碎,必须24小时有人在岗,一旦出现机器故障等突发情况,必须及时处理。”王琳珺拿起操作台上一本值班运行记录,里面详细记录着这座泵站的千百个“24小时”,“每个小时都要填一次,有情况更是要马上记录和上报。”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