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PDF版阅读

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

孩子们的开心一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华师大项目组赴管城区进行学前融合教育专题调研
开展融合教育通用学习设计培训
管城区融合教育转衔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分解图

本报记者 李 杨

融合教育是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旨在为多样化的学生群体提供平等、包容的教育机会。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是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管城回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融合教育的发展,坚持以“融合,让教育更美好”为发展愿景,努力探索融合教育新生态,让特需儿童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多方资源联动 优化公平优质教育环境

2022年12月被确定为“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试点区,2024年2月被评为河南省首批融合教育示范区,《立体协同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送教上门,实现特殊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两个案例被遴选为河南省特殊教育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据悉,管城回族区已有28年学前、10年小学、4年初中融合教育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了幼、小、初一体化融合教育管城模式。

目前,该区义务教育阶段有公办学校64所,民办学校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0万余人,特需儿童368人,其中,94人在特殊学校就读,260人在普通中小学进行融合教育,另有12名适龄残疾儿童因自身条件限制,由教师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教育指导等服务,入学率达99.5%。

为全方位推进辖区融合教育工作,该区自2015年将融合教育纳入普及义务教育整体工作,制定《管城回族区融合教育工作发展规划》和《管城回族区融合教育专项工作计划》,成立“管城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管城区融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管城区巡回辅导教师团队”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具有管城特色的“立体协同”支持体系,建立由区教育局牵头,编办、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卫健委、残联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确保协同助力融合教育高质高效发展。

强化保障供给

实现教学活动专业高效

为加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区强化资金保障和设施保障,优化随班就读学习环境。2005年,全区落实校园“无障碍”工程。2023年,区第二实验小学、外国语牧歌小学、南十里铺小学开展升级“无障碍”工程,对招收随班就读5人以上的10所学校按照国家标准建成并使用资源教室。同时,该区通过落实技术保障实现教学活动专业高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管城回族区人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机构派出专业人员到辅读学校、随班就读学校开展经常性地服务和指导,为特需儿童提供康复服务,为资源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为特需家长提供教育支持。

为汇集融合教育数据信息,区教育局还积极探索融合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创建“管城区特殊教育管理平台”,通过班级、学校、资源中心三级管理的方式,对特需儿童的成长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科学指导。资源教师、班主任、家长以及校外医教老师、康教老师输入学生账号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线上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安排,家校社形成合力,真正帮助特需儿童实现云端成长。

除了管理随班就读学生信息外,平台还以“立体协同 融合共生”为理念建立融合教育资源库,包含转衔资源、课程资源、评估资源、康教资源等多种教育资源。平台维护专人管理、检索方便、数据共享,为区域内融合教育管理、教学需求、专家指导提供专业支持,形成“数字+服务”的管城模式,进一步提高智慧管理水平。

坚持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求

融合教育不仅要求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质量,而且要求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环境,其核心是全体学生参与和减少排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帮助和支持。依托“融课程”工程,该区开发“十个一”课程,即:一起阅读、一起劳动、一起歌唱、一起创作、一起体验、一起表演、一起运动、一起游戏、一起游学、一起过节,用课程推动学生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和辅具等适切工具帮助学生学习生活。

与此同时,该区实施个别化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差异化实施课堂教学,“一人一课表、一期一目标”的个别化课程设计,《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语言交际》《感统游戏》等课程的开发,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此外,该区还建立针对性评价体系。普通学校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用“记录+测评”的方式记录学生真实发展过程,定期评估,帮助学生进行公平、快乐、无障碍、有质量的学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时明结合十八年一线融合教育经验,在融合教育中开发个性化学习和支持(PLS)系统,运用评价的力量促进融合教育高质量推进。

聚焦幼小转衔 助力儿童平稳过渡成长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开端。作为融合教育实践的先行区,该区多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学前学段的融合教育工作实践。该区将师资培养作为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发力点,依托奇色花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通过聚焦问题解决,加大资源调配力度;聚焦立体协同,构建业务管理体系;聚焦质量导向,增强融合教育品质;聚焦战略机遇,助推融合教育发展,坚持“让每个儿童都取得进步,让每个家庭都看到希望,让每个教师都收获成长,让每个园所都更加美好”的理念,扎实推进融合教育。

为助力儿童平稳过渡成长,该区还构建幼小初转衔体系。区教育局指导区域学校关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差异,重视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调整、人际关系的重建,在教师上下功夫、在课程上下功夫、在环境上下功夫、在共育上下功夫、在工具上下功夫、在过程上下功夫,形成管城区转衔工作的“六要素”。目前,该区转衔工作已经初步构建以奇色花福利幼儿园、花溪路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南曹幼儿园、武警总队幼儿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外国语牧歌小学、南十里铺小学、回民第二小学、郑州市第三十九中学、郑州市回民初级中学等学校为代表的幼、小、初连续的转衔工作体系。

此外,该区还依托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带领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共同研发《转衔实施流程表》《衔接适应能力评量表》《转衔会议纪要表》《衔接支持清单》《学期档案资料册》《家访沟通记录》《追踪情况记录案例》等转衔工具,并通过开展转衔评估,制定转衔计划,切实转衔实施,加强服务跟踪等环节,科学使用转衔工具,推动幼小初平稳过渡,系统助力儿童成长。

提升教师能力

促进教学生态和谐发展

12月8日,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于管城回族区顺利召开。会议旨在交流融合教育最佳经验,提炼融合教育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来自各高校的教授以及全国各项目试点地区的教育同仁200余人齐聚一堂。会议重点聚焦区域融合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分享、试点地区年度工作成果展示、融合教育国际前沿经验的交流互鉴、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施的深度研讨,全面梳理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与战略重心。

据介绍,参与项目以来,该区陆续开展“残障平等意识(DET)”“营造融合氛围(DFC)”等专题培训10余场,每年至少组织两场骨干校长、教师参与式培训,参训教师累计达9000多人次,多次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邓猛、汪海萍、刘鲲、苏雪云,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玉向,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等多名项目组专家专业指导,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融合教师,也使得全纳思想在全区得到推广践行。

与此同时,该区选拔了一批优秀的融合学校,推动普特教育深入融合。依托项目,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回族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已被确定为融合教育示范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外国语牧歌小学等3所小学被确定为融合教育示范校;回民第二小学、郑州市第三十九中学等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被确定为融合教育实验校。截至目前,已有21所中小学、5所幼儿园加入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千校联盟,为全力打造“优质均衡”的管城教育名片奠定了基础。

通过项目实施,该区还构建了更加规范的家校社合作渠道、互动机制,通过多种特殊关爱的方式引导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支持和参与特需儿童的成长,逐渐形成“相融共生”的管城教育文化,推动教育生态和谐发展。

记者手记

融合教育,是温暖的教育,也是需要用心去呵护的教育。管城区将继续秉持“融合,让教育更美好”的发展愿景,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新生态,以公平且优质的融合教育,助推管城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01-06,10147| 2025-01-05,10143| 2025-01-04,10139| 2025-01-03,10131| 2025-01-02,10127| 2025-01-01,10123| 2024-12-31,10115| 2024-12-30,10107| 2024-12-29,10103| 2024-12-28,10099| 2024-12-27,10091| 2024-12-26,10079| 2024-12-25,10071| 2024-12-24,10063| 2024-12-23,10055| 2024-12-22,10051| 2024-12-21,10047| 2024-12-20,10039| 2024-12-19,10027| 2024-12-18,10019| 2024-12-17,10011| 2024-12-16,10003| 2024-12-15,9999| 2024-12-14,9995| 2024-12-13,9987| 2024-12-12,9975| 2024-12-11,9967| 2024-12-10,9959| 2024-12-09,9951| 2024-12-08,9947|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