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宇航 赵冬
20多年前,少年的李志乾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举家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从此定居数百公里外的郑州荥阳;14年前,刚来郑州的李志乾也不会想到,在新家园,他们的日子会过得像今天这般红火。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丹江碧水蜿蜒北上,开始了它们润泽华北大地的使命。一渠清清水,十年北送路,在这背后,是跟随故乡水一起北上的十余万淅川移民,李志乾正是其中一员。
从此他乡是故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启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将被加高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将提高到170米,这意味着丹江口库区170米水位线以下和172米风浪线以下居民都需要搬离故土。
2010年农历七月初三,这是李志乾一家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告别淅川的李山村,来到荥阳的新李山村。
离开前的夜晚,李山村的人彻夜难眠。第二天天蒙蒙亮,他们就踏上了北上的汽车。大家透过车窗频频回望,从小生活至今的村庄徐徐远去。李志乾的父亲,今年60多岁的李铁成回忆起这一幕时,一句话未说完人已哽咽,泪水湿了眼眶。
那天,李山村移民到达荥阳时已近中午时分。走进新家,崭新的房屋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资也都已备好,村民们当天就能像在老家一样正常生活。然而新居虽新,故乡仍在心头牵绊。当时年仅25岁的李志乾原以为自己不会像老人们那样难以适应新地方,然而当他住进新居的那一刻,顿时理解了什么叫故土难离。
“刚来的时候,啥都是不适应的,心里难受得很,每天都想回老家。”李志乾在淅川老家时是一名厨师,来到郑州后,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可是只干了一个多月,就因难以适应而辞职。几番思量,他决定返回淅川,在家乡继续他的厨师工作。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