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解码文化基因

焕发城市新活力

(上接一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扩大郑州文化知名度、影响力。市委多次召开会议,从顶层设计上为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架梁立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邀请专家授课辅导,对文化郑州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推进会,聚焦“今、古、人、事、物、书”6个方面,开展文化研究工作——

建立工作机制。成立指导委员会,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实施方案,纳入全市年度综合考评。建立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党政部门、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力量,加强文化研究。

搭建研究平台。推动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商文化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建成碳十四测年加速器实验室,建设“玄鸟”考古实验室,与郑州大学共建“中华源”考古实验室。

建强队伍力量。市文物局新增3个科室、327个行政事业编制,6个区县(市)单独成立文物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合作,“揭榜挂帅”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激发文化研究活力动力。

培育文化研究品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郑州市集中高校、智库、科研院所等社科资源,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基因解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特色文化等专项研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出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努力在回答中华文明起源等关键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始终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阐释传播工程,特别是结合我市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十大建设”工程、推进“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和郑州都市圈建设实际,开展研究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党的创新理论在郑州大地的生动实践。

建立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机制,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及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全面展示郑州历史文化成就,深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郑州贡献。

讲好“天地之中”故事。全面梳理环嵩山地区文化资源,挖掘阐释黄河文化、嵩山文化,以及列子、杜甫、刘禹锡等郑州历史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和时代特征。不断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讲好“黄帝故里”故事。“三皇五帝”上古史研究、黄帝文化研究、夏商文化研究等取得重要成果,16个项目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居全国前列。扎实开展“四普”工作,复查文物点4153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43处。组织编纂系列普及性读物,回答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

讲好“功夫郑州”故事。开展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中医文化等专项研究,举办国际少林武术节、“根亲中国”华语电影短片评选、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等,推动特色文化“活起来”,转化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两年来,郑州文化基因解码兴文化工程累计立项883项课题,涵盖了郑州地区的历史、文物、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推出《黄河文化基因解码及传承弘扬对策》《嵩山文化基因解码及保护传承研究》《郑州名人文化基因解码及文旅转化研究》《功夫郑州超级文化IP的培育对策研究》《郑州文旅消费新场景培育研究》等系列基因解码研究成果,在研究、宣传和传播郑州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编纂了《解码郑州夏文化》《解码郑州商都》《解码创世王都》《解码少林功夫》《解码天地之中》《解码黄河大运河》等系列丛书,为打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

加强成果转化利用,推动文化基因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我市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将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让研究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让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记忆“活起来”“火起来”——

大力建设文化标识。博物馆和考古遗址,是一座城市最具辨识力的文化标识。郑州已建成博物馆114家、遗址生态文化公园5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2处立项2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都城历史文化片区等项目稳步推进,不断丰富的文化标识成为读懂郑州历史、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推动文化产品创新。舞蹈《唐宫夜宴》火爆出圈,掀起“国风”“国潮”热,唐宫系列文创潮玩吸粉无数、深受欢迎,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传承。随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精品景区出圈出彩,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穿越德化街等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越来越多的文明基因融入现代生活和日常空间,实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河文明展”“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等精品展览,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着自信的底气和前行的力量,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博物馆里过大年等品牌活动正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融入日常。首创的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考古人讲考古等研学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入博物馆、考古现场,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了对民族、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感。这些举措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了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重要作用,满足了市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郑州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开展宣传推广,讲好郑州文化传承发展故事

城市以文化塑造自我,才能建立起发展的信心。以人文涵养气韵,才能焕发出魅力和光彩。

探索创新之路,深挖历史记忆,中原文明的光辉正在照亮郑州这座现代都市。黄河的涛声,宛如它的脉动,激荡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深化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生动展示中原文化的风采、积极弘扬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郑州正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广泛传播中国的独特声音,让全球聆听黄河的悠扬之声,体验中华文化的非凡魅力——

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实施中央主流媒体和重要网络平台战略合作工程,推进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中外媒体黄河行,构建大屏小屏同频、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传播体系。

精心创作传播内容。公众考古系列宣传片《文物里的郑州》充分展现了郑州在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推动考古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视频在多平台以中英文形式播发,单集浏览量超100万人次。纪录片《黄河守艺人》生动呈现了黄河流域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之美,让人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宅兹中原 行走郑州》特刊,《老外带你看郑州》《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非遗》品牌栏目,“有功夫,来郑州”等专题报道,有效传播了郑州文化、彰显了中原风采。

新搭建传播平台。积极申办“国”字头、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考古·郑州论坛、黄河文化月等活动品牌,创新举办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循大道,至万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的力量更加凸显,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文化的作为更加广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郑州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郑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省委兴文化工程的部署要求,大力推动文化基因解码兴文化工程,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郑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郑州力量。 本报记者 苏瑜

2025-01-05,10143| 2025-01-04,10139| 2025-01-03,10131| 2025-01-02,10127| 2025-01-01,10123| 2024-12-31,10115| 2024-12-30,10107| 2024-12-29,10103| 2024-12-28,10099| 2024-12-27,10091| 2024-12-26,10079| 2024-12-25,10071| 2024-12-24,10063| 2024-12-23,10055| 2024-12-22,10051| 2024-12-21,10047| 2024-12-20,10039| 2024-12-19,10027| 2024-12-18,10019| 2024-12-17,10011| 2024-12-16,10003| 2024-12-15,9999| 2024-12-14,9995| 2024-12-13,9987| 2024-12-12,9975| 2024-12-11,9967| 2024-12-10,9959| 2024-12-09,9951| 2024-12-08,9947| 2024-12-07,994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