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一渠碧水万古流】“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 一渠清水 十年润郑

“南水”源源而流,润泽郑州

本报记者 李宇航 文 马健 图

新郑市观音寺镇英李村,一条长渠从麦田穿过,北风吹拂,渠水清冽,“南水”就是从这里进入郑州;荥阳市孤柏嘴,邙岭绵绵,黄河东流,“南水”从这里穿过黄河,离开郑州继续北上。

2014年12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正式通水。郑州境内129公里长的干渠自此盛满清澈甘甜的丹江水,10年来,源源而流,润泽郑州。

“南水”入郑10年,累计供水58.3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900万人。10年来,南水北调有效缓解了郑州水资源短缺局面,“南水”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有力支撑起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碧水南来润郑城

把时间拉回到10年前的今天,2014年12月15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仪式在郑州市刘湾水厂举行。这一天,刘湾水厂正式开始以南水北调水为水源,这也是郑州市第一座使用“南水”水源的水厂。

管城区十八里河街道居民潘红勤是郑州市最早一批喝上“南水”的居民,提起10年前第一次用“南水”烧水做饭时的喜悦,她脸上笑容灿烂:“喝起来甜甜的,口感确实好,从那以后俺家用的就一直是丹江水。”

刘湾水厂通水半个月后,12月29日,柿园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次年,郑州航空港区水务有限公司第一水厂、白庙水厂、罗垌水厂先后引入南水北调水源。2023年8月、9月,侯寨水厂、梧桐水厂分别引入南水北调水源。2024年11月,龙湖水厂引入南水北调水源。

郑州水务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调度中心主任张冰心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10年来,郑州供水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口逐年增长,如今郑州主城区90%以上的生活用水都是“南水”,南水北调水已经从原来规划的城市补充水源,成为郑州的主力水源。

在润泽民生的同时,“南水”也为郑州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活力。郑州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城市用水原来主要依靠黄河水和地下水,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郑州发展的瓶颈。“南水”入郑后,郑州城市供水得到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得到促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渠水畅流入万家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郑州境内共设置7座分水口门,郑州市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共7处提水泵站,输水线路16条,线路总长97.7千米,分别向10座受水水厂供水,以及向4座调蓄水库充库。配套工程于2012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14年12月与主体工程同步达效,实现通水。 (下转二版)

2025-11-22,12419| 2025-11-21,12411|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