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鲁豫有约】郑济双城记 PDF版阅读

文脉源长

弦歌相和为知音

俯瞰郑州商城遗址 郑州日报记者 李新华 摄

郑州日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文化遗址,又为早商都城,历史源远流长。济南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在黄河文明的哺育下,两地地域相近、人文相亲,友好交流不断。

一年来,随着济郑高铁的开通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郑州、济南两地在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各显其长、交融互鉴,“功夫郑州”携手“泉城济南”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碰撞出特色鲜明的时代新篇。

文化交流促进友好往来

文化交流作为不同地区增进相互理解、建立友好关系、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便是加强城市间联系的重要途径。河南、山东两省地理位置相依,风土人情相近,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早在公元前496年,孔子便从鲁国出发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其到访的郑国、宋国等地,都属当今河南地界,来自齐鲁大地的思想观念与政治主张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就已经撒播于中原沃土之上。

大笔如椽写“米”字,文化交流谱新篇。随着济郑高铁全线贯通,郑州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飞驰的列车缩短了时空距离,也让沿线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链珠成串。从郑州的少林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卫辉的比干庙、滑县道口古城、聊城光岳楼,游客可以在一条铁路的穿行中感受城市之间的人文风光。出发前来一碗郑州的“胡辣汤”,中午就可以在济南吃上一块“把子肉”,半天时间,两种风味的饮食文化便可垂涎嘴边,好不惬意。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郑州与济南在这一年来友好交流不断、携手合作不停。今年4月,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成立,各沿线城市代表纷纷签署联盟会约;7月,“豫见齐鲁·山河有约”河南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在济南举办,来自中原地区的特色美食、非遗产品、文创好物让济南市民目不暇接;10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济南社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为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献策建言。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郑州与济南共同肩负着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的重大使命。“同饮黄河水,共赴新征程”,11月20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来到郑州,学习考察郑州市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经验做法。在黄河滩地公园,沿河两岸的壮丽景观让代表团感受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文化底蕴;在郑州·济南全面深化合作推进会议上,两市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签署出台,一个“人文交流相亲相融、文化旅游携手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旅推介带动资源共享

郑州、济南两座城市不仅历史文化悠久,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近年来,郑州文旅部门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引领,将“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不断擦亮叫响。与此同时,济南也在通过塑造“一年四季·泉在济南”的城市IP,找到“流量密码”,三度获评“活力之城”,城市魅力提升不断。

如今,郑州不仅拥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海昌海洋公园、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大型乐园IP,还拥有阜民里、二砂文化创意园、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创意园等文化街区,新场景乐趣十足、新业态活力涌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的大明湖、天下第一泉风景区、章丘明水古城也都在假日期间人流如织,“泉城IP”续写着古今交融的城市风采。

从“互联互通”到“直连直通”,济郑高铁的成功牵线,加速了两座城市旅游资源的交流共享。2023年12月8日,郑州东站开往济南的G4830次高铁旁人群熙攘,来自郑州的“文旅推介团”带着非遗文创、文旅企业、精彩节目来到“好客山东”,发出“老家河南”的盛情邀约。此后,越来越多的文旅推介活动乘着济郑高铁的东风,将文旅资源互推、两地游客互送、文化资源共享。

在今年4月“畅游齐鲁 乐宿聊城”主题推广活动上,来自济南、郑州、安阳、聊城等地的行业协会代表和文旅部门代表纷纷上台签约,由此济郑高铁沿线城市文旅联盟成立。7月3日至7月7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携郑州、开封、鹤壁、濮阳等地市先后走进山东菏泽、济南、潍坊、烟台、聊城等地,举办文旅推介活动,以实际行动落实《鲁豫文旅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两省旅游交流合作。

在河南、山东两省文旅部门的驱动下,在济郑高铁的辐射带动中,2024年以来郑州相继迎接了“向东向海·豫见荣成”“豫见齐鲁·山河有约”“沿着黄河遇见海·登上邮轮观世界”“时尚青岛·魅力胶东”等多场文旅推介会,来自齐鲁大地的文旅资源在郑州相继亮相登台,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文旅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面向美好未来大步走去。

历史传承赓续黄河文脉

黄河奔流,哺育了两地文化、滋养了两省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郑州,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见证了先民的生存繁衍。3600年前商汤在此定都,其城墙遗址至今仍在城市中心矗立,成为郑州“城市一环”。泉城济南同样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4000至4500年的“龙山文化”就因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命名,成为考古界共同认可的历史断代。

黄河奔流去,文明薪火传。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郑州与济南作为黄河沿线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考古发掘接连成片、历史古迹不胜枚举,如何做好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两座城市也分别给出了答卷。

从龙凤庄村遗址、方家庄北墓地完成考古项目验收,到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济南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聚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提升城子崖、大辛庄等考古遗址保护利用水平,推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工作,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郑州市文物局则依托“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持续对郑州地区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各项遗址进行考古研究。今年以来,各区县文博单位深入一线,高质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2项12处世界遗产、83项8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面盘查保护,文脉之花开满原野山间。

众所周知,孔子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巨人,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孔子还是商王室的后裔。从孔子家谱世系图中可以看到孔子是商族后裔、契和商汤的后代。车水马龙的郑州东大街上,供奉孔子的郑州文庙与商汤所建都城的遗址博物院临街“两两相望”。2024年6月17日,包含《孔子印象》展、《六艺传习》体验馆、《孔子游记》沉浸式剧场和“金声问学”为学子撞钟祈福等活动的郑州文庙孔子系列展览开幕,仿佛穿越时空,“孔子”与“商汤”实现了跨越历史的对话。

除此之外,《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的出台保护了“河洛古国”深埋千年的王都气象,宣传片《文物里的郑州》赋予考古发掘有趣而生动的视听语言,“考古工地开放日”让文物发掘走入市民假日生活,“博物馆里过大年”使群众走入博物馆与文物馆藏相伴,与传统文化并肩。

如今,周游豫鲁不再需要车马扬鞭,文旅交流顷刻便可相拥相见,黄河奔涌诉说着千年不绝的文明风采,历史回眸,好景就在“济郑之间”。

2025-01-05,10143| 2025-01-04,10139| 2025-01-03,10131| 2025-01-02,10127| 2025-01-01,10123| 2024-12-31,10115| 2024-12-30,10107| 2024-12-29,10103| 2024-12-28,10099| 2024-12-27,10091| 2024-12-26,10079| 2024-12-25,10071| 2024-12-24,10063| 2024-12-23,10055| 2024-12-22,10051| 2024-12-21,10047| 2024-12-20,10039| 2024-12-19,10027| 2024-12-18,10019| 2024-12-17,10011| 2024-12-16,10003| 2024-12-15,9999| 2024-12-14,9995| 2024-12-13,9987| 2024-12-12,9975| 2024-12-11,9967| 2024-12-10,9959| 2024-12-09,9951| 2024-12-08,9947| 2024-12-07,994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