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河洛之畔 “鞭”影飞舞

12月16日,巩义市演艺中心门前广场,64岁的王昌全将长鞭舞得如同龙蛇飞腾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本报记者 汪永森 刘德华 谢庆

电影《少林寺》中,牧羊女手持牧羊鞭的俏丽模样、挥鞭御敌的敏捷身手,曾经惊艳了一代人,而在中国传统冷兵器中,“鞭”的表现形式刚柔并济,不但有牧羊女手中的皮鞭和功夫高手用的九节钢鞭,还有唐将尉迟恭手中的竹节钢鞭。

在河洛文化核心区域的巩义,从历史中走来的鞭文化仍在继续精彩,荒僻河道和郊野公园里飞舞的鞭影,常常让人驻足,引来惊叹。

“华夏鞭”列入非遗

“啪!啪!啪!”12月16日,巩义市演艺中心门前广场,64岁的王昌全和74岁的李本茂轮番上场,皮鞭、钢鞭,单鞭、双鞭,花样不断翻新,将一条条长鞭舞得如同龙蛇飞腾,提、劈、撩、拐、揽、点、扫的动作变换中,霹雳般的声响不断传出。

巩义市鞭陀协会会长、中国鞭陀协会联盟主席齐应雷表示,巩义地区鞭文化源远流长,皮鞭和钢鞭均源于此,2019年巩义“华夏鞭”项目被列为郑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河洛鞭文化或起于商周

齐应雷的老家在康店山头村,该村处于邙山东西驿道和客商要道的中心,千百年来见证着河洛文化的生生不息。邙山岭上,古时盗匪较多,齐应雷的先祖为了看家护院勤练武术,其中多人精于九节钢鞭,他的父亲即是鞭术传人之一。

“我的父亲、爷爷和太爷爷都精通九节鞭,神鞭舞开,三五个人近不得身。”他说,父亲不但钢鞭套路打得好,在农村赶车时鞭子也打出过很多花样,有时是低音,有时是霹雳,很有节奏。

山头村东2公里为邙山入口,也是周朝东周国所在地,往东数百米有流淌千年的洛河,村西北3公里则是周朝荣锜国都,康店村则是商周时期阙巩国的国都所在。据齐应雷介绍,商周时期的甲多由牛皮制作,全国的皮革云集而来,在山头村周边形成皮革集散地,而制造皮甲的边角料又被制成皮绳,开始被用来捆绑货物,后来演变为鞭绳,客商在休息时自娱自乐,形成了玩皮鞭、斗皮鞭的活动。

他表示,历史上鞭不光有实际用途,还曾被当作礼器供奉。巩义市山头村的古鞭台遗存不但是检验鞭子质量的场所,还为探索鞭子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下转二版)

2025-11-22,12419| 2025-11-21,12411| 2025-11-20,12399|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