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地)12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其中郑州高新区在综合评价中居第21位。此外,在单项评价中,郑州高新区分别荣获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第18名、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第10名、优质企业数第15名、营商环境第9名的好成绩。
郑州高新区1988年启动筹建,是河南省第一家开发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管辖面积99平方公里,合作共建区代管61.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万,拥有各类经营主体9.5万家,其中企业7.2万家。30多年来,郑州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经历创业发展、二次创业、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三个阶段,已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力建设“三区六高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
成为全市创新高地。集聚了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3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604家省级科研平台、93家各类双创载体;连续8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4308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39家,高新技术企业2008家,每年新增企业8700余家。
打造全市产业高地。依托区内科创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智能传感器和新材料(超硬材料)为主导, 智能终端、装备制造(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软件、氢燃料电池(氢能储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在赛迪研究院最新公布的“2024中国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中,郑州高新区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在新材料(超硬材料)领域,郑州高新区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拥有“国家超硬材料特色产业链”“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称号。
建设全市人才高地。高端人才优势持续扩大,入选郑州市创新创业团队147个人才(团队),被郑州市认定高层次人才145人,各类科技人才突破12万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51家,站点数量位居全市首位。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集聚7所高校,其中4所一本高校,在校师生超过18万人。每年培养传感器、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类毕业生逾万人。
搭建全市开放高地。正式纳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开放创新联动区,全面复制自贸试验区便利化举措和政策;谋划打造了世界传感器大会、金刚石产业大会、“强网杯”、北斗年会等一系列在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围绕高新区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业“引进来”,支持区内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组织企业进行国际商务培训,实施企业出海行动,重点与东盟、中亚、阿拉伯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构建全市资本高地。搭建“一个基地、两个平台、三个体系”的科创金融服务架构,引导金融资源精准触达科技企业。打造累计注册创投基金160余家,管理资金总规模超1530亿元的创投资源集聚“基地”。搭建累计支持企业融资120亿元的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和支持79个项目达成股权融资22.88亿元的《资本力量》1+6系列活动“平台”。累计培育21家上市公司、82家新三板企业,49家省重点、90家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政策“体系”。
创建营商环境高地。在全市首创“企业家接待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探索出“金牌店小二”“书记亲商热线”等服务品牌,构建保姆式企业服务体系;“无事不扰、有事快办”的“高新经验”入选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辖区湖景水系优越,“四河一湖”及南水北调中线贯穿全区,生态宜居指数全市领先。同时成功获批建设中部唯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