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董艳竹)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中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激发创新动能。目前,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如何?成效咋样?12月2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书面听取了关于郑州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提到,我市扎实推进产业向新、发展提质、创新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加快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围绕“创新”“质优”“先进生产力”,我市提出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实绩实效?
为支持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成立发展新质生产力情况专题调研组,6月份以来,调研组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赴高新区、金水区、巩义市等地,走访企业、科研院所10余家,深入了解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情况,并听取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7个部门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汇报和相关意见建议。
就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扎实推进产业向新、发展提质、创新发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壮大优势产业链群,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现代产业体系聚势发力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报告提到,近年来,我市产业能级持续跃升,形成了“全、大、快”的产业优势,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等生产基地,近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9.2%,今年上半年增速为12%,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抢滩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比亚迪、华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部署中部地区第一张城市算力网,引育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58家,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一步推进。坚持以技术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近3年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00余个,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超20亿元。培育了231家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122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晋级全国20强,获批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
科创能力向新求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高,目前全市拥有科技型企业1.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5800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05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7家。
各类创新平台压茬落地。目前,全市已汇聚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省实验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97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3家。
一流大学研究院建设稳步推进。截至今年10月,全市已签约落地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5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正在重点推进与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
人才集聚“磁场”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市引才聚才效果明显,先后引进中科院院士仝小林等顶尖人才7名,在郑合作院士达到94人。截至目前,通过线上线下招引各类人才16万人,其中领军人才25人,签约重点人才项目65个,意向投资金额932.41亿元。招引博士后人才65人,博士人才超过1600人。
人才培育成效切实提升。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2.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34.71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9.13万人。建立定点职业培训机构374家,成立了17家国家级、95家省级和21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人才发展平台不断建强。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目前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6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6个、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7个。
科技金融支撑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的赋能。我市设立了10亿元天使基金,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首期实缴规模3亿元,目前共储备高新区、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研究院基金等10支子基金。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郑投资持续增长。截至目前,累计在郑州投资项目26个,累计投资金额3.77亿元。
资本与优质项目深度融合。打造“郑创投”投融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路演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基金+项目”对接活动,加快优质企业和前沿科技项目落地转化。
“郑科贷”业务持续优化。推动“郑科贷”风险补偿业务的整合工作,调整“郑科贷”存量贷款结构,实现扩面、提质、分散的贷款分布,前三季度“郑科贷”在贷余额7.9亿元。
不仅如此,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也在逐步提高。截至今年9月,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预估值为14178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达10.8件。全市拥有知识产权调解机构44家、仲裁机构1家,建成投用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援助)工作站42家,基本实现全市产业集聚区全覆盖。
建议尽快出台《郑州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
调研组提出,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科技研发相对薄弱等问题。
对此,调研组建议,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尽快出台《郑州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关键任务,建立跨部门协同配合机制,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锻造核心产业,实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双万亿”工程,完善支持龙头企业政策,提升本地配套率。深入实施“一县一主链”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机制,实现全市协同发展。持续深化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项目建设、企业培育。
培育壮大发展主力军,制定千亿级企业、国家“链主”企业“一企一方案”专项培育计划,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年倍增行动。加快推动经开区高分子材料产业园、巩义市新型化工园区、新郑市钢铁园区等第一批13个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同步开展大项目和配套企业招引。谋划建设若干小微企业园,力争每个开发区、区县(市)每个主导产业链“一链一园”全覆盖。
充分激发创新动力,优化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吸引和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项目投入。加快华润数科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传感器中试平台项目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省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政策奖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推广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建立企业创新能力量化评价体系,支持金融机构依据积分开展信贷支持和股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