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PDF版阅读

一双巧手再现经典形象

本报记者 黄栖悦 任思领 文 白韬 图

1月16日下午,踏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崔勇锐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世界——一面墙的展示柜内,摆放着琳琅满目、大小各异的面塑作品。

在这里,许仙、白素贞和小青在断桥相遇的美好场景仿佛重现眼前;骑着老虎悠然自得的兔儿爷则带来了几分诙谐幽默;倚在床上小憩的仕女,其优雅的姿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闲情逸致……

在展示柜的正中央,摆放着崔勇锐近期的作品《霸王举鼎》。这件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面塑艺术的创新演绎。这尊面塑作品以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表情以及逼真的形态,将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观者眼前。

崔勇锐自幼便对面塑艺术情有独钟,初中时拜曹顺兰为师,正式踏上面塑艺术的学习之路。跟随曹顺兰的20年间,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更深刻理解了这门古老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迁,崔勇锐意识到,要在传承中创新,让面塑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必须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由于以前文化的封闭性,面塑人物创作的手法和形象较为刻板,但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我可以看到其他地区的面塑老师作品,通过请教学习,提高面塑作品技艺。”崔勇锐说。

崔勇锐的探索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革新,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融合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并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成功地将古老的面塑艺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创作《四大天王》这一作品时,崔勇锐巧妙地处理了原画中人物形象严肃且略显恐怖的问题。在保留人物典型特征的基础上,他赋予了这些形象更多的亲和力,使之看起来更加和蔼可亲,同时不失其象征“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这种调整不仅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使得传统艺术能够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为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郑州面塑这一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历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悠久历史。郑州面塑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相授、家族相传和艺人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形成了清晰而稳定的传承谱系。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新一代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2015年,郑州面塑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标志着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获得了应有的认可与保护。郑州面塑不仅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的艺术桥梁。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郑州面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韵味,更通过新一代艺术家的创新思维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从庙会集市到国际舞台,郑州面塑正逐渐走出中原大地,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