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全省主要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2024
稳中求进 克难攻坚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的挑战,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稳中求进、克难攻坚,较好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现代化河南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全年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万亿元、增长6.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三个一批”项目1.68万个,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9718个。318个“两重”项目全面开工,汽车以旧换新超40万辆、家电超450万台。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向新、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扛起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
创新能力起势跃升
中原科技城国家级科研平台23 家。中原医学科学城智能医学研究设施、质子医疗中心启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落地实施。中原农谷集聚种业研发团队53支,培育优良品种161个。省实验室 27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产业研究院55家。新引进顶尖人才22名、领军人才189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759亿元。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7+28+N”产业链群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2.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2%。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70万辆,超聚变国产化服务器销售额居全国首位。全球“灯塔工厂”3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4家,规上制造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82.4%。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1家,规上工业企业2.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
乡村振兴有力有效
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累计超过170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5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33万亩,建成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86个。
改革开放深化拓展
分型分类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经营主体达1127.8万户,民间投资增长10.5%。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持续深化,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197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郑州航空口岸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实施。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80万吨,郑州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建成内陆地区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3万列。内河航运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0.4%。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2.3万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3万家,进出口总额8202亿元。
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II类,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4.4万亩,完成中小河流治理65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76平方公里。完成丹江口库区周边石漠化治理100万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水质稳定在II类及以上。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
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6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6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72.8万人。新设高等院校7所,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持续深化,扩充幼儿园公办学位7.6 万个。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0个,80%的县级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首批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成。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永城王庄、郑州商都书院街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文旅市场持续火热,接待游客突破1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万亿元。40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布局老年助餐场所8367个。累计建设人才公寓30万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新改造老旧小区31.8万户,更新改造老旧管网5048公里。十项重点民生实事顺利完成。
2025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今年主要 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进出口稳中提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
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关键词:扩大内需 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加力提振消费。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新汽车50万辆、家电800万台,实施设备更新项目3000个,工业设备投资增长10%。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壮大数字、绿色、智能等消费热点,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10个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争创10个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加力扩大投资。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郑州南站,开工焦洛平、南信合高铁。建成沿黄高速公路等项目,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开工建设商丘机场,加快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和周口、潢川、鲁山等机场前期工作。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实施省重点项目1000个,完成投资1万亿元。
加力稳住楼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万套。推动“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全面完成保交房项目交付任务。扩大商品房“以旧换新”“卖旧买新”规模,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关键词:创新融合
加快建设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
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成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支持省医学科学院、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融合发展,联动建设省中医药科学院、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加快中原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特色专业园区建设。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28条重点产业链,实施超硬材料功能化应用、通算智算超算融合发展、可再生能源高值利用等20个重大科技专项。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300亿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实现营收1亿元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5亿元以上企业有标志性研发成果、10亿元以上企业有创新联合体、100亿元以上企业成为科技领军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4万家。
强化一流创新生态构建。改革省级科技计划体系,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青年人才承担科技项目比重。加强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
突出集群化发展。支持比亚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业扩量提质,力争整车产量200万辆、新能源汽车140万辆。支持超聚变、郑州合晶、华为安驰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00家。
突出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提升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功能,构建全省一体化算力网,推进全省信创云网建设,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做强郑州数据交易中心。
突出未来产业培育。瞄准人形机器人、高端仪器装备等赛道,开发具身智能整机产品,建设郑州智能传感谷。瞄准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加快建设重点领域垂直大模型。瞄准碳基新材料、先进功能材料等,推动电子级金刚石、高纯石英等新一代电子材料创新发展,支持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打造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瞄准新型储能、氢能等,加快建设郑汴洛濮氢走廊、郑洛新焦锂电池产业带。
关键词: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
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1500万亩小麦、2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实施乡村建设提质工程。培育20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粮油、畜牧、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超百亿、超千亿产业链,做强“豫农优品”品牌。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提升郑州都市圈能级。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编制郑州航空港区新十年发展规划,支持中牟新区加快建设,提速推进郑开同城化,深化郑汴许协同发展,加快漯河、平顶山融入都市圈步伐。
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培育一批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城区人口超50万县。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县域产业特色发展、人口就近就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城市更新项目3910个,改造城中村416个、老旧小区1459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加强生活环境、交通秩序、低洼易涝整治。
关键词:绿色转型 建成100个绿色工厂、10个超级能效工厂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修复黄河流域湿地1.1万亩,建设美丽幸福母亲河。扎实推进豫东、豫西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统筹推进豫北、豫南和豫西南山丘区水网建设,加快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完成营造林130万亩。加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干渠沿线周边生态治理。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加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整治。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快节能降碳增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实施200个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加快国家碳计量中心(河南)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4个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建成100个绿色工厂、10个超级能效工厂。
关键词:深化改革开放
高水平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重点领域重组整合,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穿透式监管体系。出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民营企业家“百千万”培训。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完成河南农商银行组建,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治理机制,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万亿元。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加快品种工具创新。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深化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支持航空港区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推进郑州—吉隆坡、郑州—墨西哥城等“双枢纽”建设,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100万吨。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建成投用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拓展欧洲、中亚、东盟线路,开行班列4000班次。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培育壮大外贸新动能,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
深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提升“万人助万企”服务专业化水平,全力助企稳企强企。
关键词:文化传承发展
支持郑州、开封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
塑造文旅文创新品牌。提升黄帝故里、老家河南、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IP影响力,增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效应。加快建设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支持郑州、开封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文旅产业链群建设三年行动,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彰显文化遗产新魅力。加快打造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推动双槐树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
扩大文化服务新供给。实施文化文艺精品打造工程。举办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组织“舞台艺术送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创新办好民间文化活动。
关键词:改善民生
建成1000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站点
努力让就业更充分。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实施好大规模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65万人。办好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
努力让教育更优质。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公办园在园幼儿超过50%。实施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工程,保障新高考平稳实施。推进新一轮职业学校“双高工程”建设。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提质晋位、第二梯队创建实现突破。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努力让人民更健康。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建成北京天坛医院河南医院等5家医院。推进5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7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新增100所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努力让社会保障更完善。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升100家县级特困供养机构服务水平,实现1000所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建成1000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站点,培育100个养老服务品牌企业,新增或改造提升医养结合床位2.4万张。
关键词:发展和安全
推动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升本质安全能力水平。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和救灾物资保障体系,健全气象、水文、地震等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应急广播、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援力量建设。
防范经济领域风险。实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管好用好公共资金。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以高效能治理守护好万家灯火、社会安宁。
本报记者 董艳竹 袁帅 李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