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阅读

燃!中国“人造太阳”创造

“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1月15日拍摄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新华社合肥1月20日电(记者 徐海涛 陈诺)“998、999、1000……”大屏幕上的数字最终定格在1066,原本安静的控制大厅一片欢呼。1月20日,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EAST形如“巨罐”,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十余年来,EAST历经15万多次实验,最终实现“亿度千秒”的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攀上新的科学高峰。

太阳,普照万物,它的巨大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人造太阳”是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追求“能源自由”。

从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60秒、100秒到2023年的403秒、如今突破1000秒,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人造太阳”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让中国聚变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也为全球聚变堆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聚变反应达到千秒量级才能自我维持,跨越‘亿度千秒’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环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在实验参数跨越的背后,是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跨越。磁约束核聚变,就是让等离子体在“笼子”里沿着“磁跑道”奔跑,进而聚变释放能量。

“以前笼子里跑的是‘小绵羊’,这次实验是一群试图脱缰的‘野马’,考验着装置各项系统的稳定性。”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介绍,科研人员提升加热系统稳定性、控制系统精准性、诊断系统精确性,解决了等离子体物理集成、壁材料排热等前沿问题,显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科技能力。

据悉,下一代“人造太阳”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已完成工程设计。根据中国磁约束核聚变路线图,未来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2025-07-31,11557| 2025-07-30,11549| 2025-07-29,11541| 2025-07-28,11533| 2025-07-27,11529| 2025-07-26,11525| 2025-07-25,11517| 2025-07-24,11509|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2025-07-19,11477| 2025-07-18,11470| 2025-07-17,11462| 2025-07-16,11454| 2025-07-15,11446| 2025-07-14,11438| 2025-07-13,11434| 2025-07-12,11430| 2025-07-11,11422| 2025-07-10,11414| 2025-07-09,11406| 2025-07-08,11398| 2025-07-07,11390| 2025-07-06,11386| 2025-07-05,11378| 2025-07-04,11370| 2025-07-03,11362| 2025-07-02,113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