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挑大梁 走在前 聚焦2025郑州两会 PDF版阅读

两会特稿

时序更迭,新元肇启。伴着新春铿锵的脚步,在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中,郑州进入了两会时间。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肩负重托、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共绘美好蓝图。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生产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郑州市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激发创新动能。目前,我市正在扎实推进产业向新、发展提质、创新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郑州正在加快打造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量子之城、氢能源之城,尽快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将重塑产业新格局

如今,郑州正积极布局并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将其当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得人工智能者得未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郑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已具备坚实基础,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市政协委员徐华认为,郑州应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制定,提升郑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同时,也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和人才培养。未来,郑州应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深挖产业潜力,补齐技术短板,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发展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要加强政策创设,强化金融支撑,打造一流芯片产业生态,推动开源芯片产业赶超发展、跨越发展。”在市政协委员程伯群看来,郑州应抢抓产业、技术、市场三大机遇,从聚焦重点攻坚,推动链群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加大支持保障等方面,积极抢占战略性赛道和细分领域制高点,努力成为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在具体实施方面,他建议,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我省产业发展需要,建强高能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壮大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延链补链强链,打通上下游,配套左右岸,形成布局合理、资源集聚、链群协同的发展格局;以重大科研任务、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培育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正成为赋能千行百业、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座”。

在市政协委员韩明看来,郑州市处于我国地理的中心位置,具有国内一流的网络设施,未来的数据流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园、数算产业园等一系列重量级项目建设完成,郑州打造算力之城的目标愈发清晰可见。”韩明认为,算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郑州应进一步深化应用需求,推进算力赋能产业,构建多部门、多行业交叉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算力对工业、农业、交通、能源、金融和教育等行业的赋能价值;鼓励用户上云,牵引算力市场发展,开展算力赋能专项行动,聚焦“7+28+N”产业链群培育;构建高效调度网络,依托独特的中间地理区位优势和网络时延优势,打造全国跨区域算力调度中心;研究制定算力资源度量标准与体系,探索建设中部区域算力交易中心,扬长避短,利用场景优势、低延迟优势、算力调度优势,打造具有郑州特色的算力之城。

握指成拳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引发全球生产力变革,郑州算力网络布局、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仍面临大模型应用场景深度不足、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不足等关键瓶颈。

市政协委员许言午认为,郑州需以“大模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抓手,聚焦打造中部大模型创新策源地、构建垂直领域应用示范体系、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化生态三大战略方向,从构建普惠化算力服务体系、打造大模型产业应用标杆、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化瓶颈、构建“引育用留”人才生态、完善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发力。

他建议,郑州要建设城市级算力调度平台,建立“算力资源池+智能调度系统”,依托中原科技城搭建“郑州智源”开源平台,创建数据开放特区,探索“数据贡献度+应用效益”复合定价模型,推动郑州大学等开设“大模型工程”微专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20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引育用留”人才生态,成立大模型产业联盟推动算力、算法、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市政协委员朱加军表示,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和产业竞争的新焦点。其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国际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举措。

市人大代表赵章红认为,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土壤的扶持和培育,需要政府和市场同时发力,政府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真金白银资金投入、真心实意优质服务、直达快享税收优惠,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生态;同时搭建企业链群、人才引进合作平台,利用平台引进科研人才,保障人才待遇,发挥人才效能,引导地区企业强强联合、产业链链互连,才能握指成拳,形成发展合力,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郑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城市框架拓展、交通愈发便捷,‘米’字形高铁网成为亮眼名片。”市人大代表张建武建议,加大科研投入,持续增加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扶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确保郑州在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使郑州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挑大梁、走在前,成为更具影响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张建武建议,政府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定期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实现互利共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郑州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其更贴合科技创新需求;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培养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强化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待遇,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郑发展;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凸显。”市人大代表刘平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

市人大代表马明明建议,要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他认为,政府部门要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汇聚各行业需转化推广的创新成果和具有设计、开发制造的企业单位,进一步拉近技术拥有者和成果开发者的距离,促成优秀创新成果孵化落地,打通实现创新创效成果最终价值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还要赋予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创效转化推广评比活动,按照成果价值、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量等指标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龙头引领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市人大代表孙红表示:“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日臻成熟,数字化也将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方式、治理过程、治理策略发生系统性变革和功能性升级的关键性力量,促进数字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守护黄河安澜。”

“汽车行业既是郑州市重点栽培、重点推广的产业,也是郑州工业企业中的核心产业。” 市政协委员杨河洲说,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对汽车行业来说,要积极拥抱这个时代的变化,拥抱新能源化、智能化,加快产品转型步伐,由原先日产技术主导到如今积极研发自主创新产品,通过技术融合、优势互补,不断提升郑州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

市人大代表石军伟表示:“作为河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引擎,郑州市肩负着挑大梁、走在前的重要使命,这既是责任所在,更是机遇使然。”

“产业向‘新’,发展提‘质’。作为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引擎,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市人大代表冯金荣表示,教育、科技与人才被视为创新发展的三大支柱,海一云商集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河南省内多所知名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在科技研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加速数智化转型步伐,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国际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未来,集团将继续秉承“创新、协作、共赢”的企业精神,紧跟郑州市改革步伐,积极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市人大代表刘利表示,中牟新区将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中原科技城“7+2”协同发展区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动,积极推动大院名所在新区布局。加快强链建群,大力推动汽车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补链强链,支持重点企业放量扩能,加快重点产业链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体系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方向延伸。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树立“抓园区就是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园区”的理念,高标准、高起点做好重点专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招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经济产出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向“新”、发展提“质”。

市政协委员张远扬建议,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能级提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郑州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政策协同性,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相对集聚,增强产业链韧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推动大小集群融合,在深化集群横向联动方面,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增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联动赋能效应;在推进集群纵向联通方面,允许注册地不在郑州的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群主”和产业链“链主”并给予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拓创新产品市场、提升创新安全系数,推进“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做好人才保障,实行“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自主培育模式,探索科技人才收益分配机制,全面提升对国际团队的配套服务。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应对全球竞争的有力武器。郑州,将以创新驱动为帆,以政策支持为桨,助力新兴产业之舟在市场的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繁荣彼岸。

本报记者 徐刚领 张倩 张竞昳 覃岩峰 董艳竹 卢文军 赵文静 薛璐 王军方 陈凯 刘伟平 刘盼盼 李宇航 李居正 杨柳 实习生 沈馨妍

2025-02-13,10372| 2025-02-12,10364| 2025-02-11,10356| 2025-02-10,10348| 2025-02-09,10336| 2025-02-08,10328| 2025-02-07,10320| 2025-02-06,10312| 2025-02-05,10308| 2025-01-28,10304| 2025-01-27,10296| 2025-01-26,10292| 2025-01-25,10288| 2025-01-24,10280| 2025-01-23,10272| 2025-01-22,10264| 2025-01-21,10256| 2025-01-20,10248| 2025-01-19,10240| 2025-01-18,10232| 2025-01-17,10224| 2025-01-16,10216| 2025-01-15,10208| 2025-01-14,10200| 2025-01-13,10192| 2025-01-12,10188| 2025-01-11,10184| 2025-01-10,10176| 2025-01-09,10168| 2025-01-08,1016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