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帅 董艳竹 李宇航 实习生 沈馨妍
2月10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在本次大会上,备受关注的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经人大代表票决正式确定。这些项目涵盖教育、交通、养老、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的民生实事办理原则,切实回应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民生实事这样来定
哪些民生项目是群众最需要的?群众最有发言权。
据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增进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2025年郑州市重点民生实事征集谋划的工作透明度、社会参与度和群众满意度,确保各项实事能够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2024年11月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点民生实事建议。
一个月时间,共收到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107项、群众建议1881项,较去年征集数量增加23%,涵盖“一老一小”、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通过反复研究,重点选取12项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事项,形成了2025年候选项目,这些项目充分聚焦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建议中反映较为强烈的事项,直接回应群众的所需所急所盼。经人大代表投票表决,确定郑州市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10项。其中包括:新增中小学学位2.07万个,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新引进青年人才来郑留郑27万人以上,建设青年友好儿童友好城市;新增城镇就业12.8万人,促进多层次充分就业;加大农村养老补短板力度,提升城乡普惠养老服务能力;开展残疾人康复救助和生活补助;为45万名职工提供“工会二次医保”,做好劳动者服务保障;完成临时用水改造6万户,提升供水供热保障能力;开展城市道路畅通行动,推动交通便民惠民;新建(更新)体育场地设施200处以上,拓展居民休闲健身空间;开展食品安全抽检5万批次,实现农产品快检全覆盖。
让“民声”定“民生”
民生实事的满意度测评和票决,成为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高频词”。“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督”的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政府每年重点推进的各项民生实事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事,人大代表从人民群众中选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反映民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而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正是一种能够让人大代表更好反映民声和发挥作用的好制度,真正体现了民之所盼、政之所施,只有让‘民声’定‘民生’,‘民意’才会更‘满意’。”市人大代表,上街区峡窝镇左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景丽说。
市人大代表、郑州高新区组织人事部部长冷清玉认为,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票决出来的十大民生实事代表了全市人民的心声,实现了“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当百姓想的盼的与党和政府做的高度契合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大大增加。
“今年人大代表对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并票决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我们所投的每一张选票都饱含着群众的意愿和期待,这也促使人大代表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民情民意,积极履职尽责。”市人大代表、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律师贾楠表示。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票决通过的民生实事项目将列入2025年度监督计划,通过组织代表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形式,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全过程、全链条监督,高质量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让更多民生实事成为市民可感可知的美好生活。同时,建议市政府要注重把民生实事项目与各项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协调推进。各牵头单位要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加强统筹谋划,压实主体责任,多措并举抓落实。各责任单位要积极与牵头单位衔接,密切配合,强化共建共享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为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搭桥铺路”,下好民生实事项目“一盘棋”。
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票决结果的出炉,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郑州的生动实践。从群众呼声到代表票决,从政府落实到人大监督,这一机制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随着民生实事更加精准地回应群众期待,也为美好生活写下了更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