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古琴“活化石”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王翠 鲁慧

艺因琴而生,琴因艺而传。古琴文化艺术的兴盛,离不开斫琴工艺传承。手指与木材共同编织的是匠人对美的追求与对传统的尊重,传承的是技艺,传递的是智慧与情感。

在郑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陶运成斫琴会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弹琴、鉴定、修复、斫制的就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古琴。

古琴至晚从唐代开始,其琴学理论、记谱方式、斫制理论都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被誉为乐器中的“活化石”。又因历代以来古琴的演奏者、制作者、研究者多为儒释道三家修行者的缘故,古琴又被称为“艺术中的哲学”或“哲学中的艺术”。

相较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古琴无论对于传统文化还是传统艺术,皆具有小切口、深路径、广触角的特点与优势。

近年来,古琴及斫琴技艺渐渐复苏繁荣起来。

在金水区文化馆,记者见到了陶运成,他正在跟徒弟探讨古琴制法。他拿着古琴,一边喝着茶,一边给徒弟讲如何解决音色和器形之间的关系。“琴体的宽窄、长短,面底板的距离,以及两者之间不同位置的高度关系,这些有关结构的部分,是一个变化无穷的联系。”他说,从留存到今天的传世名琴上来看,不只一种方法可以达到所谓的极致音色,槽腹制作,是制作古琴的核心工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床琴的音色质量,这也是最为考验斫琴师的经验与技术。

说起如何做起这斫琴技艺,陶运成打开了话匣子。1998年到天津上学的陶运成,结识了他的老师张子盛先生,开始学习古琴。“记得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说你以后可以吃这碗饭。这或许是当时老师的鼓励,但最后竟被老师言中了。”陶运成说,开始有制作古琴的想法,是见到老师收藏的一张仲尼式元代古琴,彼时惊讶这张琴的音色竟如此的好,器形可以如此挺拔,制作却是最难的,“这张琴的音色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它带给我的触动,应是制作古琴的缘起。”

在和田双琨先生学习古琴制作期间,陶运成见到老师以及其他收藏家的很多传世名琴,从不同的选材、制作工艺,到最终成琴后产生的音色差异,去体会斫制中历代相承的审美惯性,以及制作者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别,留意其中细微的关系。

以琴为介,逍遥游心。古琴美在形制,美在音色,更美在其意境,一弦一音都承载着文化的精神与内涵。古琴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学习古琴的朋友愈来愈多。较之几十年前习弹古琴的境况,今天古琴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这是一众前辈琴人努力的结果。古琴斫制之外,陶运成还精于传世古琴的修复和鉴定。曾受邀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全国博物馆古琴调研小组”研究课题。现任中国乐器协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认识古琴文化,并开始学习古琴,制作古琴。”陶运成说,“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让我们更有信心把古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2025-02-13,10372| 2025-02-12,10364| 2025-02-11,10356| 2025-02-10,10348| 2025-02-09,10336| 2025-02-08,10328| 2025-02-07,10320| 2025-02-06,10312| 2025-02-05,10308| 2025-01-28,10304| 2025-01-27,10296| 2025-01-26,10292| 2025-01-25,10288| 2025-01-24,10280| 2025-01-23,10272| 2025-01-22,10264| 2025-01-21,10256| 2025-01-20,10248| 2025-01-19,10240| 2025-01-18,10232| 2025-01-17,10224| 2025-01-16,10216| 2025-01-15,10208| 2025-01-14,10200| 2025-01-13,10192| 2025-01-12,10188| 2025-01-11,10184| 2025-01-10,10176| 2025-01-09,10168| 2025-01-08,1016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