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玉成
贾充是西晋开国功臣。有一次,贾充和大臣们宴饮时多喝了几杯,就对一个叫庾纯的大臣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父亲那么大年纪了,你却不回去供养,天地神明都看着呢。”这样的玩笑在以孝道治天下的年代,未免有点重了。庾纯当即回敬了一句:“高贵乡公何在?”贾充立即羞愧难当,第二天就向晋武帝递交了辞呈。
高贵乡公是三国曹魏政权第四任皇帝,也是贾充的前朝天子;但当时司马兄弟把持朝政,高贵乡公没有任何实权。某日,年轻气盛的高贵乡公愤怒之下,带着一帮侍卫和仆人冲向司马相府,要杀司马昭。贾充受司马昭支使,带兵阻拦。士兵们一看皇帝亲自持剑冲杀过来,吓得拔腿要跑。贾充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军官就问:“事情紧急了,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么多年,就是为了今天,还用问吗?”成济立刻冲上前去,杀了高贵乡公。
贾充作为高贵乡公的臣子,不忠诚于高贵乡公,却听命于权臣司马昭,甚至下令杀了高贵乡公;待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取皇位成为晋武帝后,贾充摇身一变成了西晋开国功臣,看似“弯道超车”升官发财了,却也在政治上留下了严重污点。这污点伴随着贾充一生,不论官做多大,路走多远,只要有人提到高贵乡公,就会刺痛他心中的伤疤。
晋武帝当然不会接受贾充的辞呈。贾充的行为在别人眼里是污点,在武帝眼里却是亮点;在别人眼里是脏活,在武帝眼里却是功劳。他不仅不接受贾充的辞呈,还大力赏赐、提拔贾充,只杀了成济当替罪羊。
几年后,晋武帝攻打东吴,吴主孙皓投降。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国君,执政东吴期间,好事没干坏事做绝。就这样一个亡国之君,贾充有一次想调侃他一下:“听说阁下在东吴时挖人眼珠剥人面皮,这是一种什么刑罚呢?”孙晧却反唇相讥:“对国君不忠诚的人,就用这种刑罚。”一下子戳到了贾充的痛处,反受其辱,只好悻悻离去。
66岁那年,贾充走到了生命尽头。躺在病榻上,这位被污点纠缠了一生的鲁郡公,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后朝廷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谥号,怕死后也不得安宁。他的侄子贾模却说:“是与非时间久了自会显现,没办法掩盖的。”果然,贾充死后,大臣们认为贾充有违伦常大道,破坏纲纪法度,应谥为“荒公”;但晋武帝没有同意,改谥为“武公”,算是为贾充保留了最后一分体面。
每个人的历史都是自己写成的,可以不辉煌,但不能有污点。贾充的历史看似辉煌,但是有污点。晋武帝可以为他修改谥号,却无法为他洗刷污点;可以为他提高丧葬待遇,却无法为他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