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PDF版阅读

《国宝》:再现文物南迁背后的故宫人

? 薛子俊

1933年2月5日深夜,一支特殊的队伍悄然离开紫禁城。一万多个木箱在寒冬中沉默地向南移动,箱内封存着华夏八千年的文明基因。东三省的硝烟已烧至山海关,日军铁蹄步步紧逼,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这是故宫人的誓言:人在,文物在。作家祝勇最新长篇小说《国宝》以近60万字的篇幅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散流徙,讲述其因南迁而波澜飘摇的家族史。

祝勇为还原历史真实,曾跟随南迁路线重走万里,采访了包括小说主人公原型之一的庄尚严的后人庄灵在内的多位亲历者。了解越多,祝勇越是发现,这段历史有太多难以尽述之处。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特殊的一场迁徙:没有难民,没有枪炮,唯有穿草鞋的学者、扛木箱的挑夫、驾卡车的士兵,在北方当代寒夜里护送文明的星火向南逃亡。时延十数年,地迤万余里,过长江、越秦岭、入川渝,文物箱的辙印与故宫人、抗战将士的血痕,在中国版图上交错成河山图谱。

史料记载那么多无名者参与运输,或许是时候通过文学的显微镜,让那些消散在历史迷雾中的“那文松”们重获面容。《国宝》选择重点塑造一个叫那文松的故宫人。小说围绕那文松护送石鼓等故宫文物南迁展开,从他个人的家庭离合映射出整个文物南迁历史。当时文物从北京到了上海、南京,又继续撤退至大西南,分为北、中、南三条路线。那文松负责护送文物撤退走的是北线,属于三条线中的重点:沿陇海铁路西行,先存宝鸡,后穿越秦蜀古道,迁于汉中、成都、峨眉各处。

没有人知道,这条路有多远,没有人知道,这一去是多少年。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故宫文物经过漫长的时间和路途,竟然基本没有损伤。长篇小说《国宝》让这段“文化抗战”重新鲜活。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