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业是民生之本,既与国之大者相关,也与万家灯火相系。”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说,今年全国两会,她的关注点仍然放在民生领域,主要是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做好“一老一小”民生工程的相关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更是明确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持续好转。“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叠加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市场需求持续波动,‘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仍存在。”徐晓说。
徐晓建议,加强周期性用工预警能力建设,引导灵活就业者参加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鼓励灵活就业人员主动提升技能水平。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重点就业群体,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和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进一步细化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程序。支持优质培训机构提供“技能+创业”培训包服务,引导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开展培训,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力。
建立健全就业导向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改革。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深化要素价格、投融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税收负担、用地成本、社会保险成本、用电成本、运输成本、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的能力。优化政府、企业、社会培训资源配置,推动培训机构灵活调整专业及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等考核方式,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高质量构建产训结合体系,深化“引企入培”改革。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转变观念,放宽就业年龄限制,35岁以上人群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稳定性高,放宽限制能充分挖掘这部分人才潜力,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徐晓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禁止就业年龄限制。地方政府制定实施细则,监督企业落实,建立投诉举报机制。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注重求职者能力和业绩,而非年龄。优化招聘流程,建立科学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求职者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年龄观和就业观。
本报记者 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