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让“育儿补贴”为生育减负 为幸福加分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不想生、不愿生、不敢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制约因素在于包括医疗、托幼、教育、住房等在内的育儿成本过高,让许多的家庭因“养不起”而放弃生育。为缓解适育年龄人口的这一痛点,2021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先后出台有育儿补贴政策:在四川攀枝花,二孩三孩家庭每月每孩可领取补贴500元,直至孩子3岁;在湖北孝感,符合政策生育二孩、三孩且子女在本地落户的家庭,每月分别享受300元、500元育儿补贴,直至幼儿满3周岁……

我们应该承认,各地出台的这些“生孩发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年轻人的育儿经济压力。不过,把一个孩子从出生抚养到成年,所花费的金额至少也要几十万元,而有限的育儿补贴,相对于养育成本显然是远远不够,因此并未从根本上缓解年轻人“想生不愿生”“想生不敢生”的焦虑。

而今,“发放育儿补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对生育问题的关切和重视,其迅速冲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引发热议则反映出人们对“真金白银”生育友好政策的期待,众多网友留言希望这一政策能“加速推进”“快点落实”。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正确掌握国家发放育儿补贴的核心与意义,围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台更精细、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支持措施和实施细则,从而让育儿补贴为生育减负、为幸福加分,使更多的年轻人想生、愿生、敢生。

一是要针对孩子从出生到抚养成人的不同阶段需求,出台政策性的激励措施。在公建托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等多种托育模式,并鼓励托育机构向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切实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从而让年轻父母不再有“生孩没人带”的担心。

二是要针对育龄夫妇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担忧,应加强儿童保健检查,提高儿童就医报销比例,有效减轻婴幼儿就医负担,不断提升普惠性、便捷性,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真正解决“有学上不起”的问题。

三是要针对目前对女性就业的歧视现象,监督各类用人单位不能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拒招或少招女性,更不能对入职的女性提出怀孕、生子等限制,同时要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设立“妈妈岗”车间、“妈妈岗”生产线等,并在不影响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允许年轻妈妈“带娃上班”。同时要加强宣传监督和执法检查,保障产假、护理假及父母育儿假等生育假期的全面落实。

袁文良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