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称为“中国”?古希腊文明与秦汉帝国有关联吗?中亚的粟特人为什么会影响大唐帝国的走向?……“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新作《世界之中》从远古到清末,以十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国,当中国历史中的往复与博弈被置于世界之中时,一切又有了新的解读。日前,张笑宇博士携《世界之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施展、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共聚万圣书园,以“把世界还给中国”为题,与广大读者一起回溯5000年发展史,探寻曾经被很多人忽略、却关于中华文明的种种可能。
没有世界,就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热议的话题。对此,张笑宇给出的答案是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主义,这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大前提。更重要的是,世界主义的中国并不是现当代的产物,而是历史上中国的过往就与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世界之中》所要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一幅画面。无论是尧舜时代的陶寺与石峁、秦帝国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北朝隋唐与边疆政权高句丽,还是历史上的粟特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中原文明都曾与周边乃至世界产生过影响至深的互动,孕育出了众多伟大、辉煌、灿烂、精致的事物,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主持嘉宾刘苏里所说:“中国不论作为一个概念,还是作为一个慢慢衍生的实体,它是跟周边环境或者周边人群,或者周边世界互相塑造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世界之中》就是从这些更为丰富、新颖的视角去认识、解读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
从远古到隋唐,中国都曾与世界紧密相连
地缘关系是一个国家必须直面的问题。距今5000年前,陶寺文明因成功利用天象测量大地方位而成为东方科技最发达的文明,然而,陶寺最终被北方的马上民族石峁征服,于是产生了关于“中国”诞生之初的事实:那就是生在这样一个地缘政治空间区位,人们必须承受扑面而来的“世界”。
张笑宇进一步阐述了从秦汉到隋唐周边因素对中原文明的影响。秦朝虽然短命,但它的影响深远,这恰恰缘于秦与中亚希腊化王国巴克特里亚的接触,从而间接受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号称“丝绸之路上的犹太人”,除了经商,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无论是大唐立国前的平定割据势力,还是武则天时代的对抗契丹,粟特人的武装力量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因粟特人的被侵占而起,扭转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则更是出自粟特人。
中古之前,以广袤西北为代表的边疆地区为中原文明与周边民族及世界互动的关键地带;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面向东南的海洋,中国人无疑遇到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宋元明清,中国人探索海洋、融入世界
有关中国人对海洋的成功探索,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的南方华人和南洋华人居功至伟。张笑宇说郑成功创办了当时世界上最赚钱的家族企业;到了清代,南洋华人在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成立了一种由宗族、公祠演变而来的公司式国家。尽管规模不大,但张笑宇评价说:“这是人类一种公认的治理结构,是人心本源的东西,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己生发出来,你不需要非得去读启蒙运动的东西。我们自己就走过这条路,但如果没看过这段历史,就不会知道世界主义原来就在你的精神内核里面。”
活动中,三位嘉宾围绕《世界之中》开展了一场高质量的讨论。说到《世界之中》的核心价值,刘苏里认为:“实际上是中国乃至于出现和成长本身,跟世界是怎样一种关系。而张笑宇的写作视角是全球的、古今中外的,也是一种关注政治哲学的大历史写作。”施展则说:“笑宇的思考极其‘偏执’,但是极为深刻,所以他经常给出大量的我根本无法接受的结论出来,但是即便我很难接受,我也都会去认真地看一下笑宇到底在说什么,他的那些深刻经常会穿透出来很多之前我完全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而那些东西会时刻提醒我自己的盲区,使得我能够把自己之前自以为是的部分颠覆一下,重来一下,让我更加完备。”
不少读者也认为,面对当今纷繁多变的世界,《世界之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既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未来的期许,
本报记者 左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