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PDF版阅读

民生e站

本报记者 王红 陶然

最近,“国家喊你减肥”“国家不允许你太胖”等话题格外“抢镜”。这波热度源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的——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号召全民通过科学方法改善生活方式,抵御超重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34.3%、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同时,肥胖不仅会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还会增加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更早之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出减缓成人肥胖增长率的行动目标,并给出了一系列指导措施,体现了国家对体重管理的持续关注,凸显了体重管理在全民健康中的战略地位。

究竟何为“体重管理”?减重门诊适合哪些人就诊?怎样减重才科学?……连日来,记者走访省会多家医疗机构和相关领域,请专家们为科学减重答疑解惑。

体重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

3月12日一早,河南省人民医院减重门诊已是人头攒动。“你的BMI指数已经超过30,属于肥胖范畴了,至少要减重30斤,体重才能回归到健康范畴。”诊室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丽敏正在为患者拟定诊疗减重方案,“第一阶段先按照这个来,两周后来复查再调整。你放心,按照科学的方式减重,只要你全力配合,3个月就能达标。”

“自从国家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行动消息公布后,前来门诊咨询体重管理的人数较之前翻了两倍。”王丽敏表示,医院自2016年开设了减重门诊,旨在更加科学、健康的帮助患者减重。减重门诊其实是综合了医院多学科团队合作,如中医科、内分泌科、肠胃外科等,减重门诊治疗包括营养、运动、药物、减重手术等多种方式。

除了西医诊疗之外,中医也在减重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你是肥胖导致内分泌失调,考虑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以通过减重调泌针及中药调理来进行治疗。”3月15日,在郑州人民医院门诊,中医科负责人李芝明正在与患者张女士沟通减重方案。“未来两个月,你需要每周在医院治疗2~3次,每次治疗大约1小时。同时,你需要全程配合医生确定的体重管理方案,按要求平衡饮食、适度运动来实现健康减重。”

“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相应,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正是减脂的最佳时机。中医减重注重辨证施治,从调理体质根源出发,解决肥胖问题。”李芝明表示,中医专业肥胖内分泌减重代谢团队医生会依据每位患者的体质特点、肥胖成因,量身定制个性化中医减重方案。这些方案涵盖中药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开具中药方,调节身体代谢;运用减重调泌针、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疗法,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脂肪分解。此外,中医医师还将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再搭配适量运动等调整生活方式,多维度助力健康减重。

省会多家医院已开设减重门诊

“体重管理不仅仅是减肥那么简单,很多都是跟慢病管理有关。”据河南省疾控慢病所干预室杨淑显介绍,具体到河南,我省各年龄段居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尤其是成人超重肥胖率58.5%,超重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为了帮助居民科学减重,省会已有多家医院开设减重相关门诊。

2023年3月6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肥胖门诊正式开诊;2024年9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携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减重团队建设暨南大学国际减重中心郑州分中心……

与此同时,为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流行,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我省出台《河南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体重管理的政策环境支持体系。

《方案》明确:我省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体重管理的政策环境支持体系,提升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相关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按照计划,到2026年,我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每年开展体重管理等主题科普宣传的县(市)区覆盖率达100%。

3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郑大一附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肥胖门诊现场进行探访。刚从诊室走出来的市民刘先生今年26岁,甘油三酯偏高的他被肥胖困扰多年:“自己在家总是管不住嘴,自行刻意节食,也总感觉不够科学。去年12月前来问诊后,经过全面评估减重后,4个月体重共下降20.6公斤。”整个采访下来,刘先生整个人看起来充满活力。

据了解,2024年,该门诊平均每日接待病人数量可达100例以上,来减肥门诊的患者各年龄层都有,年龄最大的减肥患者在70岁左右。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众多减肥方法中,“中医减肥法”深受热捧。34岁的王女士在生二宝后体重超标,达到160斤,每天早晨起床,她脸部浮肿,身体沉重,干点活儿就气喘吁吁。来到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为她进行望闻问切,发现其舌苔厚腻、大便黏滞,确诊为痰湿型肥胖,于是,为她定制了专属饮食与运动处方,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王女士体重下降15公斤,“如今真的是身体轻盈,精神焕发。”王女士表示会继续遵医嘱回归标准体重。

除此之外,健身房、普拉提馆、瑜伽馆等运动场所也纷纷响应“减肥大计”。

“最近,我们的减肥课程报名人数是去年这个时间段的三倍,‘上班族’和学生顾客比较多,他们会进行‘碎片化健身’。”青锋健身锦艺城店的张教练表示,每天的午休时段,都是“上班族”健身的黄金时间。

此外,由体重管理而掀起的“饮食革命”,也让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除了街上大大小小的轻食餐厅,手机页面中各个商家推出的轻食套餐,甚至郑州经开区明湖办事处亚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社区食堂中,都增加了“减脂餐”以供更多人需求。

做好体重管理 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

根据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在大幅度增长,预计在2030年我国成年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和31.8%。到了2050年,我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会增至6.27亿。可以看出,男女老少,所涉群体众多。

健身场所、社区食堂等区域属于全民共享区域,而减重门诊是面向所有想减重的人群吗?记者曾体验过几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减重门诊,医生均告知,由于没有达到医学范畴的肥胖标准,无法以肥胖为病因开具处方,而减重门诊主要是为肥胖人群提供医学治疗。

据医生介绍,可以用BMI(体质指数)判断胖瘦,即计算自己的BMI,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出的数,得出的数低于18.5为体重过低、18.5~23.9为体重正常、24.0~27.9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0为肥胖。但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BMI在20~26.9是一个相对安全且健康的范围。

“对个人而言,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会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不利于个体长远发展。如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日益年轻化,这与肥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肥胖还可能引发自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大夫王铃清说。

根据耶鲁大学2018年在《柳叶刀》刊发的研究,每周运动哪怕一个小时,缓解抑郁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研究还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计算:运动带给人相关的情绪价值相当于一年多赚了17万元,或是高中后多读一个大学学位。研究表明,肥胖人群通过减肥可以抑制200余种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

“此外,体重异常会增加许多看不见的成本,如医疗费用高昂、生产能力降低等,这些害处既影响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或多或少影响国家经济发展。”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贾玉巧表示。

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或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超4000亿元,超重肥胖人群的医疗支出比正常体重者高30%。预计到2035年,相关疾病治疗费用可能将占医保总支出的20%。可以看出,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

专家提醒:科学减重需要循序渐进

“事实上,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王丽敏说,人体一旦胖起来,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便会迅速缠上患者。紧接着,甲状腺激素紊乱、痛风、骨性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疾病,甚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五六十种潜在健康威胁,也会接踵而至,严重损害日常生活质量与健康根基。

到底多重需要减肥呢?杨淑显说,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胖”不等于真的胖,关键看体重指数(BMI)。

如何科学管理体重?专家提出,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重观。体重管理绝不等同于单纯的减肥,而是侧重科学管理。只有BMI大于32.5以上,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肥胖患者可以考虑减重手术。

在如何科学减重这一关键问题上,大众认知常常存在误区。王丽敏表示:“大多数人觉得,既然吃胖了,那就靠饿来解决,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做法,我们业内称之为极端减肥。” 这种极端方式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减重效果,反而会导致正常肌肉大量流失,进而引发身体诸多不适,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要避免不吃主食、只吃素食,不吃早饭、只吃粗粮等减肥误区。减肥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人而异,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科学合理的方法才是关键。”王铃清强调,每个人的体质和肥胖原因都不同,因此减肥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究竟怎样减肥才科学?专家表示,减重是一个循序渐进、长久保持的过程,要保持信心,不要急于求成。事实上,体重管理并非简单的“减肥”,而是由专业医师或营养师根据个体特征(如体脂率、代谢水平、健康状况),制定的涵盖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方案,并长期监测与调整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方式。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调节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改善代谢功能,预防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

“国家喊我们体重管理,不是为了追求以瘦为美,而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减少因为体重异常引发患慢性病风险。” 杨淑显说,科学减重需要首先明确一点,体重管理不等于节食!科学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月减2~4公斤;平时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建议在下午5~7点吃晚餐,之后除了喝水就不要再吃东西了。进餐顺序先蔬菜,再肉类,最后主食,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进食量。

除了合理饮食以外,睡眠和运动也是必须的。郑州人民医院南部院区中医科大夫张志军表示,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多数肥胖人群、儿童、中老年人群适合选择低、中强度有氧运动,包括步行、骑自行车、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瑜伽等;年轻、体力好且无严重慢性病的人群适合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爬山、健美操、跳绳、舞蹈、划船等;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5分钟。”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