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感受乡村新脉动

登封中草药种植历史悠久(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晓光

春分时节,万物生发,嵩岳大地春意盎然。

登封市中岳街道北高庄村村民徐海州奔忙在田间地头。“到了黄精返青生长的季节,这时候地下害虫开始萌动,需要及时进行防病灭菌,加强春季管护。”

目前,登封的中药材面积已达1.8万余亩,中草药种植户有数千。他们正通过辛勤的劳作,将嵩山中草药变成致富“千金方”。

优势:有个天然“中草药博物馆”

发展中药产业,登封有着独特的条件。

“嵩山位于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四季分明,溪、潭、瀑、河遍布,异常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沙性、黏性、壤性等质地优良土壤,为嵩山野生中草药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据登封学者吕宏军介绍,长期以来,当地形成了嵩山黄精、何首乌、金银花等世所公认的道地中药材,嵩山也被称为天然的“中草药博物馆”。医圣张仲景多年行医于嵩山地区,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南宋时期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创办了“少林药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医药学”。

立足自然禀赋,从古至今嵩山地区一直有人工种植中草药的传统,涉及连翘、金银花、黄精、丹参数十个品种。

强基:提升种植水平

药材种植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登封中草药种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种植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农户种植的标准化意识也不强,基本上都是“凭经验”“随大流”,造成药材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嵩山中草药品牌的塑造。 (下转二版)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2025-03-30,10700| 2025-03-29,10696| 2025-03-28,10688| 2025-03-27,10676| 2025-03-26,10668| 2025-03-25,10660| 2025-03-24,10652| 2025-03-23,10648| 2025-03-22,10644| 2025-03-21,10636| 2025-03-20,10624| 2025-03-19,10616| 2025-03-18,10608| 2025-03-17,10600| 2025-03-16,10596| 2025-03-15,10592| 2025-03-14,10584| 2025-03-13,10572| 2025-03-12,10564| 2025-03-11,10556| 2025-03-10,10548| 2025-03-09,10544| 2025-03-08,10536| 2025-03-07,10528| 2025-03-06,1051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