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在即,正在新郑博物馆展出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以物载文 以文传承》主题展再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由中共新郑市委统战部、新郑市文物局主办,新郑市博物馆承办的这场展览将珍藏文物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通过对馆藏文物内涵的阐释,赋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生动展现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新郑出土文物245件,时代从仰韶时期至清代,涵盖了陶、铜、玉等器物种类,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讲好各民族在黄帝故里、郑韩大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文化融合的故事。
西周时期,为了在广大的疆域内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秩序,周朝实行分封制,册命了数量众多的诸侯,分赴各地建立邦国,郑国、晋国、宋国、管国、鲁国、虢国等,当时诸侯列国与其他族群通婚联姻的例子并不少见。展品中的“青铜鬲”,就是西周时期周王室为出嫁的女儿王姬所做,上面的两行铭文“王作亲王姬鼎彝”,说明墓主人与西周王室的关系,更体现当时婚姻成为连接各邦国的重要纽带。唐朝时,大唐的开放包容吸引了域外无数的客商与文化使者,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长安,来自异域的胡服、胡乐、葡萄美酒等甚至成为竞相追逐的流行时尚,聪明的中国工匠将来自西域的葡萄、狮子与中国传统的瑞兽图案相结合,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瑞兽葡萄镜,展出的“瑞兽葡萄镜”,就见证了大唐王朝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盛世情怀。
新郑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展览旨在以物载文,以文传承,推动民族工作与历史文化双向赋能、融合发展,深扎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谐之魂,努力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中华儿女共同心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