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爱琴)4月8日,黄河流域“9+3”省(区、兵团)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盟年会在我省举办,进一步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会上,联盟成员单位签署了由我省发起的《黄河流域“9+3”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盟专利转化运用合作协议》,发布了黄河流域专利转化运用成果,介绍了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情况,倡议编撰《黄河茶谣——黄河流域茶类地理标志产品宣传册》。
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围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了交流发言,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与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进行了联盟轮值单位交接。
据了解,2022年12月,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2个省(区、兵团)知识产权局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9+3”省(区、兵团)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联盟,旨在加强黄河流域省(区、兵团)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协作,促进黄河生态经济带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联盟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协作、聚焦共享、融合创新、辐射流域”为准则,积极整合黄河流域知识产权优势资源,培育合作优势,强化政策协同,在机制建设、资源共享、成果转化、跨域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就我省而言,高质量现代化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效能持续强化,全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3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1倍;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12.5万件,居中部六省第一;建成3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数量居全国第四;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109件,备案专利产品4333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全省获批建设郑州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以及5个国家级保护中心和快维中心;知识产权管理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20家,是“十三五”末的3.2倍。
据介绍,接下来,联盟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坚持把加强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工作作为促进流域内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转化运用为牵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将黄河流域打造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示范标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