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绿城小学行走的思政课——走进河南省粮食安全宣教馆 |
![]() |
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学生寻访退伍老战士聆听红色故事 |
![]() |
二七区陇西小学学生在二七纪念塔进行“大思政课” |
![]() |
二七区实验中学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比赛 |
本报记者 李 杨
行走在二七纪念馆聆听百年工运风云,驻足黄河文化公园感悟民族精神密码,深入科技园区触摸创新报国脉搏……如今,我市各校的思政课堂早已突破教室围墙,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持续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统筹整合历史底蕴、红色资源、科技产业等地域优势,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政教育新样态,一场场直抵心灵的思政教育实践正润物无声地滋养着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红色传承润初心 精神铸魂育新人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二七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教育理念,书写新时代思政课的新篇章。作为郑州的中心城区,二七区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上,以“大思政课”为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走进二七区的校园,一股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扑面而来。在这里,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场场生动的历史再现、一次次深刻的思想洗礼。陇西小学和郑州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他们将思政教育融入全学科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
二七区的思政课之所以如此生动,离不开对本土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在这里,二七纪念塔、郑州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红领巾寻访等研学实践活动,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革命精神,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铁路文化也是二七区思政课的一大亮点。郑州作为一座由铁路唤醒的城市,其铁路文化源远流长。该区依托这一独特资源,开发了铁路发展研学课程。孩子们在机车陈列馆触摸历史,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高铁,铁轨上的变迁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这样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二七区还积极融合科创理念,将现代科技教育资源引入思政课堂。比亚迪在二七商圈打造的全国首个“迪空间”成为学生们的科技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汽车的诞生过程,感受科技的魅力。而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首席专家李翔主讲的“大国重器”主题教育课,更是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为确保思政课的实效性,二七区还从区域、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建立“大思政课”推进机制。通过政府推动、专业引领、多方联动的方式,实现育人链条的无缝衔接。同时,该区还注重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如今,思政课已经成为二七区学生们心中的“金课”。思政教育在课堂上、校园中、城市间流淌,形成多学段衔接、多学科协同、校内外贯通的思政育人“大课堂”。
党建引领强根基 五育融合启新程
在二七区实验中学,一场以“大思政课”为核心的教育变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的熔炉,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更在这里锤炼思想、塑造灵魂。
该校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思政课”体系。学校定期邀请专家走进校园,为师生带来生动的思政课堂。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机制,激发了全校师生对思政教育的热情与共识,让党的声音在校园内掷地有声。
在“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中,该校不仅注重国家课程的规范实施,更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融入其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了体验式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模拟法庭”上,学生们化身法官、律师,体验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在“辩论赛”中,他们唇枪舌剑,探讨社会热点,锻炼思维能力。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思政理论,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该校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历史课上,教师整合河南本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域文化情感链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文课上,教师将历史、地理知识与革命类文化作品深入融合,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校的每一堂课都能启迪学生思想,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化”。此外,学校还打破“小课堂”的边界,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邀请社会楷模、各界专家等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感人至深的思政报告。同时,学生们也走出校园,走进二七红色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等,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和民族精神。
为了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该校不仅配齐配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还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思政导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思政教育。在他们的引导下,学生们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国防教育砺壮志 社会实践炼真知?
在郑州市第九中学的校园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正在展开,它们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更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将思政的种子深植于每一位学子的心田。
以“五史和时事政策解读课”“海航特色思政课”“青年大团课”为载体的立体化书记课程体系,点亮了学生们心中的思政灯塔。“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专题课,用生动的党史军史案例,点燃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四个认同”。
党员教师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带头上好思政引领课,将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华丽转身。青年党员教师张睿谦在《学堂乐歌》示范课中,引导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如何在文化层面进行“自救”,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意识与民族认同感。
政治学科组更是不断创新,他们立足新时代思政教育要求,秉持“精研理论深耕课堂,价值引领直抵心灵”的理念,以专业厚度、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探索“理论浸润—实践淬炼—价值引领”三维育人体系,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转化为教学设计的“四梁八柱”,以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激活课堂生命力,用党的创新理论铸就青春精神底色,在润物无声中构建学生认知坐标系,让思政教育既有真理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更有成长的效度。
该校还积极拓展思政新空间,依托河南省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创新打造国防特色“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们通过模拟体验、专题教学、实践养成等递进式培养路径,实现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统一。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河南博物院、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河南省科技馆等场所,形成特色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激发思政新活力。
该校的思政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延伸到了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打造的“校园马拉松”活动,将体育竞技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育人风景线。学生们在奔跑中感受运动的美好,在重大纪念日或传统节日的讲解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场场生动的教育实践,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该校通过思政课的精心开展、课程思政的深度建设以及“行走的思政课”的创新实践,成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思政”格局,生动讲好大思政故事。
家校协同密织网 生态育人向未来
在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的校园里,“大思政”之风正悄然吹拂,它以独特的魅力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滋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田。这里,思政教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化作全域、全程、全员的育人新生态,为孩子们打好精神底色,筑牢人生根基。
该校构建了“三维联动”的大机制,确保思政教育的高效运行。从组织保障到课程实施,再到协同育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张育人网络。特别是“思政育人地图”的绘制,让家长宣讲团、行走的思政课等研学活动如火如荼,让思政教育在行走中生根发芽。
而在大课程的推动下,“大思政”更是守正创新,焕发勃勃生机。思政课程重实践,孩子们在社区垃圾分类的调研中感悟生态理念,在“环保卫士”志愿服务中践行绿色生活。课程思政显特色,该校每一门学科都找到了与思政的结合点,语文课上传承红色信仰,数学课上诠释科技强国,科学课上弘扬协作精神……日常思政如春风化雨,晨会“微思政”、课间“微视频”、课后“微剧场”,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的熏陶。
知行合一,是该校“大思政”的又一亮点。课间“革命”中,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了规则与合作;项目学习中,他们在探究实践中培育了生态意识与创新担当。以“大河粮仓”项目为例,孩子们从观察黄河到守护黄河,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在该校,每一位教师都是“大思政”的践行者。他们打破学科界限,成立跨学科教研组,形成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家校联动更是激发了共育能量,同心圆家长学校、家庭思政能量站、家庭志愿服务日等活动,让思政教育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亲子共做社区清洁、共读红色家书,每一幕都温馨而感人。
社会协同则为该校的“大思政”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整合区域场馆资源,打造“红、黄、绿”三色研学路线,让孩子们在行走中感受中国的魅力。行业榜样思政讲师团的成立,更是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了非遗传承人、科学家、工程师等行业榜样,他们的故事如同火种,点燃了孩子们的理想之光。
该校的“大思政”活动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这里,思政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生动的实践、感人的故事、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