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退役动力电池的去向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走进中国再生资源集团所属中再生(河南)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万吨/年新能源电池梯次利用项目现场(以下简称中国再生资源集团郑州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探寻这个助力新能源产业循环发展的 “绿色密码”。
作为郑州经开区首个电池梯次利用项目,中国再生资源集团郑州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车间占地面积达8544.4平方米。走进项目生产车间,只见一条自动化电池包拆解线飞速运转,精准“剥开”从4S店、报废汽车拆解厂回收来的退役动力电池包。随后,关键的检测环节登场,先进的电池分容老化测试设备仔细“把脉”每一个拆解后的模组和电芯,只有通过严苛检测的“佼佼者”,才有资格进入PACK组装线。在这里,它们被精心“组装”续写“电力使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电池将在这里开启 “二次生命”之旅。
何谓梯次利用?在一般情况下,当电池容量在50%至80%时,回收企业会将退役动力电池拆解重组,之后作为应急电源、储能设备等继续服役。当电池容量在40%以下时,一般就会采用再生利用的方式。
中再生(河南)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涛告诉记者:“项目设计年拆解退役动力电池1万吨,拆解检测合格的模组和电芯将用于组装成梯次利用电池柜或电池组,广泛应用于家庭、工商业储能以及低速电动车等相关目标领域。”这不仅为退役动力电池找到了新归宿,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郑州经开区,这片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为何会成为中再生这一项目的理想落子之地?王海涛表示,这背后也有诸多考量。经开区拥有完备且强劲的产业生态。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产业欣欣向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是不断延展。这不仅为项目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退役电池,更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梯次利用电池应用场景,从工业储能到社区供电辅助,都能看到这些 “二次生命” 电池的身影。
政策扶持力度同样不容小觑。经开区政府相继出台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 “保驾护航”,大大减轻运营成本,让公司得以轻装上阵;经开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犹如一条条经济动脉,让退役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产品配送高效畅行,物流成本一降再降。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回收退役动力电池 62.3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120万吨。这些退役电池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中国再生资源集团郑州电池梯次利用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成为郑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不仅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动力,还为解决退役动力锂电池处理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未来,中国再生资源集团郑州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将继续为新能源电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河南方案”,在绿色能源的赛道上,跑出“循环加速度”,创造更多“绿色奇迹”。
本报记者 王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