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然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当日发布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率首次突破80%。
诚然,短视频与AI降低了我们的阅读门槛,提升了我们对阅读的关注度,促进了阅读的发生。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便捷的数字服务打开了新的天地,更多元、更智慧的方式让“阅读”走向“悦读”。而在这样的时刻,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人类还需要深度阅读吗?”记者连日来采访了各领域的读者、专家。
从刷书到耕书 给大脑一场光合作用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90%的受访人群认为,如今,AI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独立思考更重要了。其中包括“学生党”“上班族”“银发族”等,以及图书出版相关专业人士。
家在郑州、求学在外的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郭宣霖至今仍保持着每月购买和阅读书籍的习惯,他宿舍的书桌里,不仅有化学、商业、科技、人文方面的专业读物,还有关于郑州城市文化、山水、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今后我是要回到家乡的,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我喜欢看关于郑州文化类的书籍,纸质的书有触感,有厚重感,这与家乡的悠久历史文脉相呼应。我很享受在‘慢学’‘标注’‘笔记’中细细品味的过程。掩书悟道,深度思考,未来,我才能诗意栖息于这片历史悠久的故土。”郭宣霖话语中透露着对家乡深沉的眷恋。
瑞阳养老(中原)宝莱银龄之家的张大爷已经把《最美的青春》完完整整地读了3遍,他说:“只有深度阅读,才能看到作者用写意的情感,抒发了对敢于奉献勇于忘我的青年人的致敬。”
阳光明媚的午后,全职妈妈紫凡翻开《百年孤独》,这种将魔幻元素和事件运用到平凡而现实的情境中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紫凡已经细细品味好多次。在她看来,AI可以代替很多东西,但永远代替不了人类的思想:“深度阅读可以避免我的批判性思维消亡。”
“每当开始阅读,我就进入了一个宁静的思考空间,AI使用越频繁,我就越需要定期‘书疗’,以此让自己更加平和。”郑州大学大四学生李佳琪告诉记者,看书不仅要带着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富有“想象力”,纸质阅读给予一定思考空间与时间,可以让自己尽力捕捉当下某一刻冒出来的天马行空的疑问,不断打磨追问,也许与实践相结合的某个瞬间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落地生根。
“如果时间紧迫或碰到不擅长阅读的书籍,我会用AI梳理内容,辅助阅读。”00后大学生陈彤认为,AI工具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多获取书本知识的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AI会成为陪伴人们阅读的良师益友。
“现在,AI能提炼加工文字;AI生图可以让青少年读物的呈现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许多科技软件可以助力我们进行更高效的编校、核查,甚至在图书的宣传营销环节,也能为我们出谋划策。”南方出版传媒图书编辑李静表示,科技确实给予图书出版业不小的助力,但是,科技给予的算法在不经过人工校对的情况下存在许多漏洞。因此,在她看来,对于读者而言,“深度阅读”的价值依然远远高于网络的“快餐式阅读”。
深阅读 慢思考
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在采访中,受访者纷纷肯定科技对阅读带来的积极影响——人工智能会成为一个很好的“阅读助手”,快速总结一本书的内容、形成摘要,从而“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另外,人工智能能持续、集中投放你感兴趣的阅读内容。
与此同时,不少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阅读存在潜在消极因素。比如,AI快速总结、提炼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会缺失作者的思想、文字的美感,读者如果过度依赖AI提炼的观点,很可能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被AI生成的“单一答案”束缚住。
对于河南兆旭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岳丽娜而言,梳理文本逻辑,提炼书籍的主要观点,这是目前AI工具能完成的,也是它们的优势所在。她使用过多种AI工具,有时也会用来辅助阅读法条。但她表示,AI工具有时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隐喻和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思想,如果习惯性地把文本“投喂”给AI,直接去看AI处理过的内容,长期下来个人的思考能力会下降。她说:“可以使用AI工具辅助阅读,但不能过于依赖AI。”
“大声诵读、做笔记,这些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如今已荣升宝妈的媛媛告诉记者,自己在读书时常会反复读沈从文散文的某些段落并标注当时的感受,保留思考的痕迹,方便之后再次翻阅。
“减少刷短视频的时间,选一本想读的书,沉浸到书的情境中,其实阅读是件让人愉快、舒服的事情。”对于00后陈柏彤而言,深度阅读可以给予自己一份沉浸式享受。
“在AI时代,深度阅读的意义尤为凸显,它可以帮助我从海量数据中筛选、理解和内化有价值的信息,防止我困在‘信息茧房’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强化我独立思考以及创新创造能力。”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李文亮说。
“深度阅读的意义不只是理解书中的逻辑,获取知识,更是透过文字,感受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打工族处琪认为,AI在辅助阅读上提供了一种速通工具,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反速通”的,是慢节奏的,不能把阅读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
双轨阅读
“数字”与“传统”相辅相成
哈佛大学实验表明,每天30分钟深度阅读能使前额叶皮层增厚5%,这相当于给大脑穿上“防算法铠甲”;硅谷新贵们悄悄组建了“反算法读书会”,用纸质书对抗信息过载;特斯拉工程师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寻找“心流”状态……深度阅读的复归,正在静悄悄地发生。
虽然是一名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但陈世名依然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一个人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数据库’,你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东西来滋养自己,包括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发展成什么样的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涛看来,当下,我们要跟着时代一起前行,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和兴趣,然后借助人工智能这一工具更好发挥强项。
对于深度阅读的方法,李静为各年龄段人群给出相关建议:“可以设定固定时间,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用于阅读,比如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前;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如果觉得经典文学过于晦涩,不妨从通俗易懂的小说或科普类书籍入手;在阅读时,尽量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或者将其放在另一个房间,以减少干扰;阅读时,带着自己的看法,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归纳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书籍的主旨。其中,学生党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书籍内容,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拓宽视野。”
“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不是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两者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阅读纸质书遇到问题时上网查找资料;在公交、地铁上翻看电子书,回家后阅读纸质书;在网络上浏览书评导读,有选择地阅读好书……事实表明,做好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结合工作,就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形成健康的阅读生态,有效提高阅读质效。”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