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室组织编排个体心理辅导情景剧《焦虑变形记》 |
![]() |
绘本剧《九色鹿》 |
![]() |
心理剧《当成长的烦恼遇见“人生加速器”》 |
![]() |
合唱《最好的未来》,唱出温暖力量 |
![]() |
PDC项目展示《怎么都快乐》 |
本报记者 张 震 周 娟
近日,“以德育心 强心铸魂”郑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在中原区举行。会议通过经验分享、心育节目展演等环节,集中展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2024年全市教育系统经过通力合作,取得了全面筑牢坚实工作阵地、全面凝练优秀经验成果、全面营造高位推进局面的建设成效。2025年郑州市将聚焦“师资专业化”“服务精准化”“协同制度化”三大攻坚战,全力筑牢学生心理健康生命线。
五育并举 有力有效有温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场持久的心灵守护之旅,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攀升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然成为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市携手各方力量,以系统化思维、精准化举措、长效化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筑牢保障。
会上,中原区教育局和金水区教育教师发展中心分别进行了区域经验分享;中原区互助路小学和新郑市仓城学校则介绍了学校的特色做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全市各区、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政策为导向,以专业为根基,以协同为路径,为生命播撒心灵成长的阳光雨露,助力郑州教育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方向。
在心育节目展演环节,中原区汝河新区第二幼儿园幼儿带来绘本剧《九色鹿》;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联合郑州外国语学校、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呈现了个体心理辅导情景剧《焦虑变形记》;中原区新街坊小学带来PDC项目展示《怎么都快乐》;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带来了舞台剧《我的孩子怎么了?》;郑州市桐柏一中学生带来心理剧《青春的抉择:当成长的烦恼遇见“人生加速器”》;郑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中心联合郑州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为大家献上共同创编的音乐剧《你好,小凡!》;郑州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学生合唱《最好的未来》,这些节目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形式与温暖力量,也展示了我市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忱。
在肯定2024年阶段性突破的同时,会上也明晰下一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要加强阵地建设,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发挥学校课堂教学作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要求,强化心理健康必修课建设;要加强师资赋能,加快配齐专职心理教师,推进班主任全员心理技能培训;要加强规范管理,深化“五育融合”载体创新,通过科技节、心理剧等多元活动培育学生积极心态;要加强监测预警,构建“一生一档”动态监测系统,完善三级预警网络;要加强协同育人,深化家校社协同,开展家长学校专项培训,联动卫健、民政等部门共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要加强氛围营造,打造“5·25心理健康日”等品牌活动,推广校园心理剧、专家进校园等互动形式。
2025年作为郑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年及“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深化关键节点,郑州市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致力于构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育人新格局,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部署。
涵养生态 全面浸润更“养心”
如何涵养心育“生态圈”、链接心育“能量网”、激发心育“自生力”,形成全方位的“养心”体系,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中原区教育系统给出了答案。
互助路小学构建“一核心 五动力”学生德育活动体系,借助丰富的德育活动,实现“德心共育”;郑州外国语中学的“开心农场”活动和新街坊小学的“校园百草园种植”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疏解不良情绪;郑州市第六十四中学的“我的心理能量书签”美育课程,通过心育与美育相结合,丰富精神、温润心灵;建设路第二小学的排球运动和西郡第二小学的“动感啦啦操”,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该区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各学校深度挖掘心育与德育的内在连通点,实施系列主题活动,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心理育人元素,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在压力疏解、情绪调节方面的作用,通过五育并举,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同时,该区把思政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价值塑造与心灵培育的同频共振。郑州市桐柏一中坚持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科科有思政、课课在育人、人人重思政”的思政体系;汝河新区小学通过云端思政大讲堂、校园党团队一体化长廊等形式,推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西悦城第二小学以校本课程“有故事的思政课”为载体,设计浸润式德育体验活动,让德育入心见行;伏牛路第四小学以雷锋精神为引领,通过国旗下演讲、雷锋主题艺术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该区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引进“中原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专家项目,在清华大学彭凯平专家团队的引领下,聚焦课程开发,以12所项目校为基地,研发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向全区进行辐射。伊河路小学的“成长力”课程、郑州市第八十中学的“合悦课程”、郑州市第五十二中学的“蜻蜓”课程、郑州市第六十五中学的“行思心桥”课程……各学校通过特色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
此外,中原区教育局还围绕“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自我关系”四大关系,打造“倾听一刻钟、伙伴能量站、亲子共成长、拥抱好心情”四大系列品牌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浸润”,真正实现活动育人、润心无声。
深思深研 专注专业成效足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金水区坚持教研科研并重,心理教研机制系统化、方式融创化、成果实用化、成效可视化,服务区域心理教育高质量发展。
该区通过“片区教研”“青蓝共辉”双轮驱动、一体发展,实现全员覆盖,聚焦共性问题,通过高频教研与精准帮扶,实现“导师引领力”与“新教师成长力”双向提升,构建系统化的教研机制。同时,金水心理教研坚持以常规听课评课为基础,以教材深度解读与课堂观察实践为抓手,聚焦大单元教学设计,将系统理论建构与个性化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既保证了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又尊重了教师成长的自主性,实现了教研方式的融创化。
依托教师阅读地图界定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心理教师知识结构“心模型”,系统梳理心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完善专业成长的四大知识模块,帮助教师“定位”阅读,明确成长方向。该区心理教研团队还面向全区招募50名教师组建“自主+协同”式阅读共同体,开展专业阅读。
同时,该区采取以“大”带“小”,以“小”见“大”,即以“总课题”带动“分课题”,以“初体验”推动“深实践”的研究梯度统筹,省课题带动市课题、区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群”。
课堂上,以心理情景剧为支撑,学生在“看”与“演”的过程中了解心育知识;分享时,以心理故事为脚本,学生在“创作”与“思考”中解密“心结”;绘画时,以心理绘画为媒介,在“描绘”与“涂抹”中学会“情感表达”。在金水区心理教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以“金”“水”“心”“理”为代表,拟定“金豆”“水宝”“心仔”“理想”四个卡通人物形象,心理漫画集结成册,实现儿童观点表达,关注自主解决问题效果。
目前,金水心理教研以“五育融合”为指引,各校积极探索特色化实施路径,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工人第一新村小学邀请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周慧玲开设“行知美”家长课堂;经三路小学打造“心乐健康直播间”;金桂中学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心”动力……德育铸魂,滋养心灵根基。文化路第一小学“小作业单展大风采”;农科路小学质量分析;艺术小学宏康校区创新评价路径;郑州市第十一初级中学特色课程……智育启航,激发心理潜能。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拓展心理活动场地;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每月一主题心育活动;郑州轻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素质拓展训练……体教共融,强健身心体魄。郑州市第六初级中学“与乐同行”;黄河路第一小学拼贴画;金水区外语中学落叶疗愈树;纬五路第二小学舞动+绘画的表达性艺术疗愈……美育润心,塑造健全人格。银河路小学“山碑农场”;四月天小学云顶花园生命教育;金水区外国语小学Fun游记……劳育赋能,提升心理韧性。在该区,生命与生活相拥,成长,成为生命的自然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