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红岩
作家乔叶曾经说过:“最快的是刷屏,最慢的是读书。”
刷屏和读书都是阅读。刷屏是快节奏的碎片化的读书,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快速、便捷,却往往缺乏深度;如同城市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却难以触及人心。而读书则略显庄重,如同古老的琴音,悠扬而深远,让人在墨香中沉醉,心境会自然而然沉静下来。
记得去年,因身体不适,我暂时告别了酒杯与喧嚣。在家中静养的日子,初时觉得无聊,刷屏成了唯一的消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渴望一种更深沉的宁静。于是,那些束之高阁的书籍,再次走进我的视野。
对于我这个与文字为伍的人来说,书籍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但很多时候,常以工作所累为借口,真正静心品读的时候却寥寥无几。而这次,我决定放慢脚步,与这些书籍诚心交流。
回想起我的大量阅读是在高考之后,紧张的学业结束,父母也不再耳提面命唠叨学习的事。我便放飞自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小说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平凡的世界》。孙少平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与梦想。而《年轮》《人生》等作品,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些书籍,如同一位位智者,用他们的文字为我指点迷津。
在师专中文系的日子里,从古代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再到外国文学,每一本书都如同一个崭新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那个时候的我,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迫不及待地想要汲取每一滴知识的花蜜。
如今回想起来,那些读书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那些书籍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情感,也早已成为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先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读书,已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往往如同漂泊的船只,无暇顾及那些曾经翻阅过的书页,许多书的内容已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那些书页间留下的痕迹,却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如今,步入中年,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再次捧起那些曾经翻阅过的书籍,却发现每一页都仿佛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年少时读苏东坡,只喜欢苏氏豪放的诗词和脍炙人口的佳句,从未对作者的人生有过思考;而今读《苏东坡传》,跟着东坡居士一路“贬谪”,感悟世态炎凉,一同悲欢离合。有时还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读书便不只是读书了。
曾几何时,我们总以为年轻人都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忽略了书籍的魅力。然而,最近一次办公室读书分享活动让我改变了这一看法。在这个老中青三代齐聚的办公室里,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心仪的书。我惊讶于年轻人的好学和善思。他们不仅热爱阅读,还善于从书中汲取智慧,找寻方法,思考人生和未来。他们的思想前卫,心态阳光,行事积极,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面前熠熠生辉。
作家卢新华说:“人生应该读三本书:第一本大书,是有字之书,是古往今来的一切书本知识;第二本大书,是无字之书,是自然和社会这本书;第三本大书,是心灵之书。”而我想说,人世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少年时我们是有字之书,读书求学,渴望知识;中年前我们是无字之书,忙碌奔波,疲于工作;中年后我们是心灵之书,半隐半透,从容淡定。
正如《阅读改变人生》中所言:“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和习惯。因为只有书籍能够带给我们真正的宁静与智慧,让我们在墨香中找寻心灵的慰藉,在文字中追寻生命的真谛,在黯然迷茫中找到生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