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崇喜
最暖烟火气,最抚人间心。曹洪蔚的短篇小说集《家园》,让我嗅到了浓郁的乡村气息。
麦苗、麦囤、麦场, 花喜鹊、田秋丰、郭栋梁,牛楝花、马根柱,叶子(杨树叶)、柳岸、时来运,林俏、俊枝、桐花,兰生、语桐、许木匠、瓦子叔,能豆儿,田成方、小满,罗锅儿、安生,老倔儿、四狗子,米粮仓、花一朵、米粒……这一组组人物,在曹洪蔚的短篇小说集《家园》里活泛地生息着,喜怒哀乐,声情并茂。
他们的身上,有着明确的文学指向。乡土文学是“土气息、泥滋味”的文学,最能显现和表达地方独特文化与审美形态。这部作品的每一页,写满亲情的温馨、生活的百态、民俗的甘醇。
这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他近几年创作的心血结晶。
家园,是这本书的名字,也是一切文明、一切乡愁滋生的原点。
“以书写的方式回家”,是曹洪蔚真实情感的流露。
从农村走向城市,曹洪蔚走了很多年。在乡村呱呱落地,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乡村代课教师,乡镇政府干部,县区行政官员,极其丰富的阅历,让他见识到大千世界的精彩与无奈。当前,在日渐汹涌的城市化、现代化、高科技化浪潮冲击下,千百年来孕育和滋养中国文化的乡土文明,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和无法预料的方式加速消逝。静下心来,可以寄托情感的乡邦,便成为心灵意义的“桃花源”。
没有一条道路不通往家园。还乡,让文字创作者更多了一条道路。于是,乡土记忆浮出表层,缤纷世间的百态、现实生活的点滴,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到曹洪蔚的文学创作之中,乡土经验汇聚为笔下的感慨万端。
“唯有真情动人心”,这是刘庆邦先生在序中反复强调的。此书的所有篇章,内容均是面向农村、跋涉民间所得,“豫东农村的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跃然纸上,流光溢彩”,呈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状态。在情感表达上,这部作品集做到了情真意切、细腻入微。这部短篇小说集,在虚构的人物和场景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生活、自然的真挚情感,无论是人物欢乐时的喜悦之情,还是悲伤时的落寞之感,他都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同身受。
高品质的文学创作,不是近乎原生态地描摹生活,而是需要思想的自觉与责任的担当。曹洪蔚以独特的视角,书写着当下农村生活鲜活的波澜,呈现出一个大时代的人文景观与精神风貌,如《白纸黑字》《花枝俏》《琴瑟和鸣》《乡贤故事》等篇章,包括没有收录书中的《映天雪》等,饱含着作者为新时代画图的良苦用心;而《麦口》《家园》《盖屋》《米家诉讼》《别墅里的杜洛克》《看子敬父》等作品,不仅表现着转型期农村的种种苦恼与苦涩、迷茫与彷徨,表现着当下乡土社会亲情、家庭伦理的异变,更是在探寻着乡土秩序崩毁之外的精神追求。
这部作品集,立足于揭示小人物身上承载的人生况味,和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豫东乡俗内在韵味。《黄河湾》里的那些人物,《乡村匠人》里的七位手艺人,虽然角色不同、身份各异、经历有别,但都栩栩如生,被赋予异样的色彩。作者用简洁而精妙的词语,勾勒出一幅幅独特的生活场景。在《汴堤湾》中,代销点、送年饺、铺床、过大年、旱天雷、说瞎话等,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风情的记录和歌咏,而是在传统农业文明不可遏制的裂变、解构、消失的过程中,对身边的人和事做出的理性的深度思考,让人在感受到无法排遣乡愁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这部作品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作者以平视的目光和同情之心,写出了每一位人物的局促与不安,给读者呈现的是人心的柔软和人性的宽厚。这部作品,与其说曹洪蔚在描述别人的人生风景,倒不如说他在呈现风景中的自己,写下解读心灵的密码,从另一个视角开阔视野、洗涤灵魂,更加珍视当下、敬畏生命。
几十年来,曹洪蔚坚守对文学的初心,长期关注底层乡土社会。特别是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虽然于他的仕途无益,但对于他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文学素材的提供却是大有裨益,无形中增加了他作品的厚度。如今,曹洪蔚已结集出版《失恋的村庄》《汴堤湾风情》《汴地风流》《春种秋收》《故乡的背影》等多部文集,他以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情愫,将那些刻在骨肉间的故事娓娓道来。它们不仅仅是一幅幅记录豫东农村变迁的画卷,更是一首首献给故乡的深情赞歌,让人在感受到乡愁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对曹洪蔚而言,其乡土精神世界的构建,从书写乡土情结与现代性的牵扯,到完成乡土与现代性相融的过程,再到书写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相生相融,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一个飞跃。
从散文到小小说,从小小说到短篇小说,从短篇小说到中篇小说,从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不断跋涉的他,不断给予我们惊喜,让鲜活的文字愉悦心灵,悦人,更悦己。
曹洪蔚一直在致力寻找文字里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