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撰写、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新作,以独特的视角和严密的逻辑探讨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早期中国文化圈的特质等问题,体现了对中华文明跌宕但连续的根本原因的深入思考。
4月27日,为了推进早期中国问题的研究,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大象出版社共同主办《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新书学术分享会,来自北京、山西、陕西、河南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十余位专家齐聚郑州,畅谈《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一书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及出版意义。
寻找“何以中国”
“我们大家都说‘中国’,中国到底能追溯到什么时候,中国到底多大,中国到底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答的问题。”说到对“早期中国”的关注,韩建业回忆起就读博士期间的经历:20世纪末,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出版了《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讲到秦汉以后,受到不少西方学者的批判,他们质疑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为何要贴上“中国”的标签?这次讨论引发了韩建业对“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深切关注,他意识到学者之间尤其是中西学者之间对早期中国的认识差别很大,“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史前中国论证清楚”。
书中韩建业讲到,人们大多数时候所谓“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有时候所谓“中国”是“中国(中华)文明”“中国(中华)民族”等语境里的中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政治上的中国指囊括现在中国全部或大部疆域在内的统一国家,文化上的中国则是由中国全部或大部地域内相似文化组成的共同体,也可称之为“中国文化圈”。虽然文化上和政治上的中国内部单元的划分并不完全一样,但总体都具有统一性特征,其地理空间也基本一致。从历史上来看,政治上的中国分分合合,而文化上的中国却始终只有一个且持续稳定发展。
结合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韩建业提出大家所说的“最早中国”,是秦汉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间交融联系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又称“早期中国文化圈”,简称“早期中国”。“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时代为起源或萌芽阶段,距今 6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庙底沟时代为正式形成阶段,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在这一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引领作用。”韩建业认为,文化上的中国本质上和“中华文明”这个概念有一定的同一性;在历史上,“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分裂的时候向往统一、统一的时候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
为认识“早期中国”提供广阔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通过视频表达对《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出版的高度肯定,“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问题,苏秉琦、严文明、张光直先生都有所阐述,韩建业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更加深入、生动探讨了这个问题。”王巍表示,自己和韩建业在文明起源问题上的观点非常一致,而这本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更广泛的视野、从文化的认同角度来看待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学界从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也认为,“文化上早期中国”这个概念提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对中国的认识、中国的形成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认识实际上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认识,看到的都是某一个方面。现在大家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有一种自觉性、越来越接近于本质。” 曹兵武提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这本书的主题更加突出,对“中国”形成的每个阶段、过程有全面的梳理,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为读者多角度提供了中国各个方面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很受启发。
“对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标准现在有争论,我觉得建业教授这本书的出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让一般的观众系统地了解文明起源的过程。”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提出,中原文化的复杂表现在对仰韶文化概念的认识混乱,而根据韩建业的经历、阅历来看,相信下一步还有很多新著作来进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教授赵春青分享了自己对《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核心思想的认识,并回忆起与韩建业共同求学于严文明先生时的难忘岁月。赵春青认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入了韩建业最近几年对“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进一步的探索成果,对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分与合的现象等都做了进一步阐述,是值得大家一读的好书;在学术上,这本书在目前进行“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都是一部力著。
“史前文化非常复杂,这种探索也不是一般人能探索,得有扎实的基本功,《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尤其是文化上中国的探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必将提高公众对早期中国的认知水平。”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炜林认为,韩建业对“早期中国”这个问题的思考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自成体系,甚至已经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比如说‘中国’概念的问题,建业强调一元多支一体,没有一体,多元没有任何意义,核心还是在一体,他强调了文化上中国的意义,文化上中国和政治上中国,文化上中国是政治上中国的基础,我觉得这个是很深刻的思考、很重要。这也是他多年来以考古材料对中国历史研究在理论上的突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认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涉及了中国史前考古、中国史前史等几乎所有方面的重要著作,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具有重大贡献。尤其是连续性、统一性等方面,凸显了文化上早期中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才使连续性有了基础、统一性有了依据,在文化上有了早期中国。
“建业老师对文化上的早期中国定义,我觉得是非常恰当的。他指的是秦汉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之间交融联系形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或者叫文化圈,我觉得这个概念提法非常恰当。另外,书当中所说中国实质上指的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分文化和政治两个层次,把这两个概念厘清楚,我觉得对中华文明探源应该是有非常大的帮助。”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靳松安提出,建业老师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时非常重视中原地区核心地位,强调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进程当中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另外韩老师认为“文化上早期中国”萌芽于裴李岗时代、正式形成是仰韶中期庙底沟这个阶段的提法非常恰当。靳松安着重提出,韩建业提出“一元多支一体”,体现了他对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发展重大学术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值得学术界高度重视:“建业老师新书的出版,深化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考古学认知水平,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这本书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继续深化学术研究
“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研究是近百年来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从20世纪初的古史论辩到殷商甲骨文的发现,从传统史学的中华文明形成以中原为中心到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从严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说’到韩建业先生的‘一元多支一体说’,高潮一波接着一波,认识一步又一步加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阎铁成表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作为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韩建业先生对“早期中国”的探索历程,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严文明先生“重瓣花朵式”格局理论和张光直先生“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的继承和发挥。
受严文明先生“重瓣花朵式”格局理论的影响,韩建业很重视黄河中游尤其是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认为“至少在‘早期中国’的形成这个意义上,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地区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可以说中原文化不但在其发展的高峰期具有突出的核心地位,总体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致信解读《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认为,作为长期深耕中原地区考古研究的学者,韩建业在学科前沿领域提出了若干创新性观点: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可追溯至距今8000多年前,至约6000年前基本成形;这一文化圈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呈现出“一元”宇宙观与“多支一体”的文化格局,并孕育出“敬天法祖”的核心理念,以及整体思维、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深具影响力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对史前文化的客观呈现,更体现了当代中国考古学对文化根源的深度探索与理论重构”。
此外,韩建业最早注意到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核心区域的强势文化,对黄河流域文化的整合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文化影响力促使黄河流域各文化紧密联结,最终形成了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文化区”。其辐射范围不仅覆盖黄河下游、汉水上游和淮北地区,甚至延伸至长江中游,使这些区域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区产生广泛联系,由此初步构建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尤为重要的是,该书对近年学界提出的“嵩山文化圈”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证,揭示了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历史定位,为嵩山文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海也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韩老师对早期中国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认识,他没有机械照搬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而是把社会的发展放在中国的考古材料里来理解,为我们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自己的视角,论证了中国文明的特征是怎么来的,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文明起源研究的思路。”
“在刚刚过去的‘4·23’世界读书日,韩教授作品《中华文明的形成》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今年4月光明书榜《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赫然在列。”分享会上,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董中山带来了好消息,他认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这本书在河南出版也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河南作为黄河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带,是中华文明诞生、延续与传承的关键区域,“河南这片土地保存着完整的文明发展证据链,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理解文化延续性构建了实践场域。”
研讨会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文明研究所所长张光辉、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贺俊、文化学者轩辕彦等也一致认为,文化中国的研究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中华文明根脉这一核心议题,为大众深入了解文化中的早期中国提供了全新视角与丰富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