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建雄
随着喜欢的网球选手郑钦文不敌“世界第一”萨巴伦卡,对2025赛季迈阿密网球公开赛的关注度也就如落日黄昏,远远欣赏,静静期待。
意外的是,忽生对“偶像”二字有特别深的印象。一为WTA菲律宾持外卡选手伊埃拉打斯瓦泰克那场半决赛,另一个是ATP捷克选手门希克对德约那场冠亚军之争,这两场比赛可谓“大人打小孩”,然“初生牛犊不怕虎”,崇拜偶像,学习偶像,坚决要打败的就是偶像!伊埃拉横扫斯瓦泰克,赢了比赛都似乎还在怀疑自己之中,想哭想笑都不敢确信选哪一种;门希克是倒地庆贺,一场2∶0双抢7赢下来,打败偶像实在消耗体力,38岁的偶像有远超38岁人的耐力,然而19岁的年轻人老练得不像19岁!要知道,职业生涯第一次获冠,灭了自己偶像生涯“第100冠”的梦想。两个“小孩”,都是19岁的花样年华,在这个年纪里,他们做成了他们敢想敢做的事。
偶像,是人们仰慕的对象,被追求、被崇拜的对象,现在多指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体育竞技等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偶像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芸芸众生。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自然物为偶像,石块、河流、太阳等;东亚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人或人造物为偶像,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圣人;中亚和欧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思想物为偶像,如神仙、天使、灵魂等。无可厚非,领袖、英雄、才子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我写过一篇《偶像的偶像》,实写苏东坡。苏东坡是我的偶像,当时我就想弄明白“谁是苏东坡的偶像”,于是看了许多传说中是他偶像的书与资料,欧阳修、陶渊明、范仲淹、庄子,包括他的父亲苏洵、母亲程夫人,还有恩师张方平,等等。结论是,这些人的身上,确实有一个地方,或是多个地方,隐藏有后来“苏轼成为苏东坡”的“雏形”,他们的某种思想,某种特定的气质,某种政治理念,成为并成就了我们所“认识的苏东坡”“追捧的苏东坡”。以我对“苏东坡”的已有认知,苏东坡一生的成就,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他的偶像,比他的偶像们更立体、更伟大、更加深得人心。苏东坡与他的偶像们有的生活在一个时代,有的不是一个时代,非得比高低长短,一定要有伯仲之分,犹如“张飞和岳飞谁的武功高”一样难以分辨,但偶像们影响苏东坡的一生,功不可没,永不磨灭。
诚然,不是一般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都可以成为偶像,真正的偶像绝非是外在成就的堆砌,而是一种能够照亮他人精神世界的光源。能够成为影响他人一生的偶像,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影响力的体现,持续的精神成长是偶像魅力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偶像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存在方式,向世界展示一种可能的生活愿景与精神高度,他们不需要刻意扮演导师角色,不需要为突出表现而“卖力表演”,以真诚的自己、真实的成绩,于无形中影响他人的价值选择和人生方向。
能够成为他人的偶像,或许是生命个体能够创造的最美意义所在。庄子、陶渊明、欧阳修是苏东坡的偶像,苏东坡1000年后成为我的偶像;网球巨星斯瓦泰克是伊埃拉的偶像,德约科维奇是门希克的偶像,郑钦文接受采访时说费德勒是自己最崇拜的偶像,并称他是自己的灵感来源。郑钦文,已然成为许多国人的偶像,她影响并带动我们一个民族的网球运动,她赢了很多高水平选手,也可能会输给那几个同行,这些都不足为奇,这本是体育竞技的魅力所在,她永不服输的精神,拼搏的干劲,一定是当下年轻人学习的楷模,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当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特定领域或群体,而是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的层面时,他就成了跨越时代的精神符号,成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正能量形象。偶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温暖的信仰,偶像可以用来学习,用来崇拜,更是用来比、学、赶、超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