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刘伟平 周甬

核心提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山大河大平原”为风貌特征的郑州,拥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的特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是我国八大古都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必须担负起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本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的【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将陪伴读者踏上美学之旅,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郑州的独特自然与人文之美。

中原的腹地总藏着些令人惊奇的造化。

郑州西南15公里处,这座海拔不过300米的梅山,像是大自然随手掷下的微型盆景,以4平方公里的精微天地,将中岳嵩山的万千气象收入囊中,再不露出分毫。

若将中原大地铺展为一轴磅礴长卷,梅山便是那伏笔千年的诗意顿点,圆润似墨点的山体如一枚温润句读,将嵩岳的苍莽筋骨悄然收束,在伏牛山余脉的雄浑笔触下,以青峦为墨、溪涧为韵,写就一阕山水长诗。

梅峰映秀

梅山又名梅峰,乃嵩山余脉,位于嵩山东南支脉太室山余脉的末端,海拔约300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虽不算高耸,却在平野之上拔地而起,尽显卓然之态。

梅山的山体由中生代三叠纪紫红色石英砂岩构成,历经岁月雕琢,更显古朴雄浑。

既称梅山,自然与梅相关。

从山西洪垌迁居至此的村民口传,梅山曾有红梅、黄梅、绿梅等多个品种,山上有三皇庙、碧霞圣母庙,山下有仙母洞,不过如今都已难觅踪影,只留下太上老君与仙母斗法的神奇传说和六月六对“泼水婆娘下雨”的千年期盼。

若从空中俯视,这座被时间盘活的小山,如天地在此处按下的一枚温柔钤印,它的山体轮廓,写满地质史,镌刻抒情诗:

刚毅的中生代三叠纪紫红色石英砂岩,在板块运动的洪荒之力下被磨成弧线,恰似山水长诗行间欲说还休的逗点。

这逗点里,藏着三叠纪岩浆书写的地质密码,藏着四季更迭中花开花落的诗意韵脚,藏着金水河潺潺流淌的岁月咏叹,更藏着人文历史在时光中叠写的厚重注疏。 (下转二版)

2025-05-01,10928| 2025-04-30,10920| 2025-04-29,10904| 2025-04-28,10896| 2025-04-27,10892| 2025-04-26,10888| 2025-04-25,10880| 2025-04-24,10868| 2025-04-23,10860| 2025-04-22,10852| 2025-04-21,10844| 2025-04-20,10840| 2025-04-19,10836| 2025-04-18,10828| 2025-04-17,10816| 2025-04-16,10808| 2025-04-15,10800|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2025-03-31,1070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