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邙山提灌站曾是老郑州人的“用水生命线”

本报记者 王战龙 王军方 文 徐宗福 图

核心提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书记刘宁寄语郑州,要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现新担当、创造新辉煌,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大山大河大平原”为风貌特征的郑州,拥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的特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安伟指出,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是我国八大古都和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必须担负起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现代文化,立足“文武双全”城市特征,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本报联合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策划推出的【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将陪伴读者踏上美学之旅,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郑州的独特自然与人文之美。

巍巍秦岭,赫赫有名,它是南北分界线,是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是14亿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是孕育华夏精神与文化的“龙脉”,它的尾翼落在了郑州西北,便成了邙山。

广义的邙山,西起洛阳,东至郑州,蜿蜒190公里穿越巩义、荥阳、惠济,至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形象而矛盾的名字——邙山头。

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实则实力非凡:它雄峙于黄河南岸,如一道天然堤坝,护卫着郑州免受水患侵扰;它的沿线,遗址遗存若星河落地,闪耀着文明演进的辉煌过往。

尤其是“人工天河”邙山提灌站,曾肩负着郑州市区70%的生产生活用水供给,被誉为“郑州生命线”;邙山头上,几代人接力绿化,荒山变身拱卫郑州的绿色屏障,书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篇章。

有人说,这是郑州的“红旗渠”和“塞罕坝”,或许,它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化作精神高山,耸立于郑州人心里。

25000米的郑州“红旗渠”

8条巨龙斜卧在五龙峰,天上来的黄河水经过沉沙池,进入提灌站,再一次“飞”上30多米高的山巅,汩汩清流沿着郑邙干渠流向水厂,流入千家万户。

(下转二版)

2025-05-06,10932| 2025-05-01,10928| 2025-04-30,10920| 2025-04-29,10904| 2025-04-28,10896| 2025-04-27,10892| 2025-04-26,10888| 2025-04-25,10880| 2025-04-24,10868| 2025-04-23,10860| 2025-04-22,10852| 2025-04-21,10844| 2025-04-20,10840| 2025-04-19,10836| 2025-04-18,10828| 2025-04-17,10816| 2025-04-16,10808| 2025-04-15,10800| 2025-04-14,10792| 2025-04-13,10788| 2025-04-12,10784| 2025-04-11,10776| 2025-04-10,10764| 2025-04-09,10756| 2025-04-08,10748| 2025-04-07,10744| 2025-04-04,10740| 2025-04-03,10728| 2025-04-02,10720| 2025-04-01,10712|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