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青龙山:“释源祖庭”孕育“西游”神话

青龙山慈云寺被誉为“释源祖庭”

本报记者 左丽慧 谢庆 文/图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一支跨越万里的旅队风尘仆仆直奔帝都洛阳而来,队伍里两名深目高鼻的西域僧人和马背上层层包裹的经卷格外引人瞩目——这看似普通的一天,却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佛学东渐”。两位僧人正是享誉天竺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马背上驮载的就是那犹如钥匙般即将开启中国佛教历史的梵文经卷。

西域高僧为何跋山涉水来到中原,他们与巩义青龙山、与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又有何关系?走进青龙山,一场跨越近2000年历史、影响深远的“穿越”就此开启。

“明帝一梦”始创“释源祖庭”

佛教传入中国,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事件。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大众比较认同的是东汉明帝时期。《后汉书》记载: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项佩日光殿庭飞行,甚惑”。第二天朝会问询,得知是西方出了位圣人“教人向善,法力无边,人尊为佛”。明帝向往,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求取佛法。随后便有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像图卷和梵文经卷等来到洛阳的故事。

明帝亲自接见两位高僧,把他们安置在鸿胪寺住下。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翻译了著名的《四十二章经》,之后便云游四方。途经巩义青龙山时,见此处“尘嚣迥隔,山水灵秀”,遂在此创立慈云寺。4年后,他们曾经“工作”过的鸿胪寺,也因“白马驮经”而创建为“白马寺”。

依照慈云、白马、法王三座寺院遗留碑刻自报建寺时间排序,慈云寺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ー年(公元68年),法王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寺中现存明代《重修慈云寺碑记》明确记载:“慈云禅寺距县治东南青龙山中……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摄摩腾、竺法兰自天竺嘉兹胜概,始创为寺。”《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碑文中记载“慈云寺,肇自汉明永平七年,僧摄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睹其胜慨,发心创建,躬荷畚锸,亲执斧斤,诛茅斩茨,(下转二版)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