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风物郑州】——见山见水见城郭系列报道

第一篇章:郑之山

从空中俯瞰,箕山如青龙横卧,与嵩山群峰遥相呼应

本报记者 苏瑜 李晓光 文 周甬 图

颍水向东蜿蜒,北岸揽尽游人如织,南岸绵延稼穑葱茏。箕山如屏,以分水岭之姿切割出迥异的水土与文明——汝河,这条流淌着女娲补天遗韵与大禹治水史诗的河流,悄然将山脉南坡的涓涓细流纳入怀抱,却让山北的颍水独揽了隐士风骨。

这里曾是许由掬水洗耳之地——他抛下尧帝的江山,转身走入山间。

箕山,自此成为隐士的图腾。

岩为骨:时空折叠的沉默证言

嵩箕山系在亿万年地质运动中构造,36亿年的时空里,藏着比“禅让”更远古的记忆。寒武纪灰岩裸露的断崖如刀劈斧削,将山体雕刻成嶙峋的“地质年表”。

箕山扬名,缘于许由。许由何许人也?《庄子·逍遥游》中说,尧帝欲让天下于他,他却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作答,避至箕山。

司马迁登箕山寻许由冢,最终在《史记》中写下“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一个“盖”字,道尽传说与史实的微妙分野,却也足见其信而有征方肯跋涉之诚。东汉蔡邕在《琴操》中描述许由的极简生活方式:夏居树巢、冬宿洞穴,以山间野生食物果腹,手捧河水解渴——有人赠其水瓢,他用后挂于树上,风吹瓢动有声响,遂弃瓢。晋代皇甫谧《高士传》以寥寥数笔定调:“许由生于箕山,卒后又葬于箕山。”箕山就这样与许由互为注脚,成为中华文化中隐逸精神的图腾。

从空中俯瞰,箕山如青龙横卧,东高西低绵延40余公里,与嵩山群峰遥相呼应。形似簸箕,地势平坦,东北端为主峰青龙峰,海拔723米,四周古石墙围拱的遗迹,似在诉说某种失落的文明密码。考古学者推测,这些石墙或为古代军事要塞,或为先民躲避战乱之所。而今,残垣断壁间草木丛生,唯有山风穿行,将历史的碎片吹散成谜。

《庄子》中许由的形象贯穿于不同篇章,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载体。这种多维度的人格建构,既暗含“道通为一”的终极指向,又以具象化的生命实践诠释着“虚己游世”的道家理想。 (下转二版)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2025-08-07,11605| 2025-08-06,11597| 2025-08-05,11589| 2025-08-04,11581| 2025-08-03,11577| 2025-08-02,11573| 2025-08-01,11565| 2025-07-31,11557| 2025-07-30,11549| 2025-07-29,11541| 2025-07-28,11533| 2025-07-27,11529| 2025-07-26,11525| 2025-07-25,11517| 2025-07-24,11509|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