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体新闻 PDF版阅读

商都沙龙探寻汉字长盛不衰生命密码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当尼罗河畔的圣书体沉睡于石碑,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湮没于黄沙,如今的人们只能在博物馆凝视那些曾经辉煌的古老文字。而来自东方的“常青树”——汉字巍然矗立千年且仍散发着蓬勃生机。?5月10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华以?《世界文明之谜:探寻汉字长盛不衰的生命密码》?为主题,用一个个考古实证,解开汉字独擎火种穿行千年的奥秘。

“四大文明古国孕育出人类古老的文字系统,但唯有汉字以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沙龙伊始,常耀华从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到生生不息的中国汉字,从仰韶陶符的远古回响到商代朱书的玄妙笔触,带观众一步步深入郑州这片文化厚土,共同追溯汉字源流。郑州二里岗出土的牛肋骨刻辞、小双桥的朱书陶文等一系列考古发现,也都揭示了郑州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沙龙前排,孩子们兴奋地辨认着屏幕上的每一个文字。“像图画一样,特别有意思!”其实,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正是汉字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它们如同自然的棱镜,展现着极强的表现力。为适应逐渐升级的语言需求,汉字还在持续演进中形成了表意与表音结合、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独特体系。常耀华带领众人翻开了汉字编年史的初章,通过一番精彩分享窥斑见豹,引发现场观众对汉字的深入思考。

酣畅淋漓的知识分享后,观众开始尝试临摹甲骨文等古文字。不少参与者都是第一次临摹,纷纷揣摩起古文字的笔画和笔顺,经过老师现场悉心指点,原本生硬的笔迹竟也透出三千多年前的意趣。郑州市民孟女士表示:“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孩子来参加商都遗址博物院的活动,这里有知识、有互动、有体验。孩子对郑州这座城市的了解越来越透彻,对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2025-08-07,11605| 2025-08-06,11597| 2025-08-05,11589| 2025-08-04,11581| 2025-08-03,11577| 2025-08-02,11573| 2025-08-01,11565| 2025-07-31,11557| 2025-07-30,11549| 2025-07-29,11541| 2025-07-28,11533| 2025-07-27,11529| 2025-07-26,11525| 2025-07-25,11517| 2025-07-24,11509|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