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峰
据《清史稿·卷二八二列傳六十九》记载,高遐昌(公元1651年—公元1716年),字振声,号篆园居士,河南淇县(商末名朝歌)人。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中进士,先后任湖南龙阳、广东东莞等县知县、高州知府。因政绩非常突出,又先后提升为刑部主事、户部郎中、兵部给事中兼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并兼理京畿街道事,掌管着全国的军队、公安、法院和京城的保卫及城管工作。
初入仕途任湖南龙阳知县时,他清正廉明,体察民情,面对百姓赋役沉重的负担,立即上奏朝廷:“以屯赋重,请减于民田同额。”他为民请命之举,深得百姓的爱戴。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高遐昌调任东莞知县。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到任后,面对文化落后、民风野蛮、豪绅称霸、灾荒饥民等严峻局面,高遐昌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对欺压敲诈百姓的奸吏、豪绅予以严打,绳之以法;稳定粮食市场,实行平粜,解决灾荒年饥民的吃饭问题;勤政廉政,公正断案,理清旧案,杜绝冤狱;大兴文教,改变民风。在高遐昌的大力治理下,东莞出现了新的生机。《河南通志》记载道:“莞民健讼,号称难治。遐昌下车,绳以法,豪猾望风知警。”《广东通志》也记载道:“……令东莞,廉明勤肃。年饥,市米平粜,岁不为灾。除役,清保甲,兴文学,听断如流,民无冤狱。”
一年后,高遐昌调任茂名知县。当时该县盗贼猖獗,严重扰乱社会治安。高遐昌走马上任后,明察暗访,以盗攻盗,以法治盗,抓获惩治了所有盗贼,稳定了社会治安,使百姓过上了夜不闭户的安稳日子。百姓为感怀高遐昌一心为民的恩德,特立祠祭祀。
高遐昌政绩斐然,也得到了朝廷的提拔。据《清史稿·卷二八二列傳六十九》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高遐昌提升为户科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当时,满族人讬合齐任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恃权不法,给事中王懿德将其不法行为一一列出,向皇帝上疏弹劾。此时,康熙皇帝正在热河行宫避暑,随行的高遐昌也向皇帝上疏:讬合齐欺罔不法,之所以横行恣肆,主要是权力太大,他督管捕快,而三营也改归他指挥,这样悍将骄兵,他才毫无忌惮。请将三营仍归兵部择司官督率,考勤惰、禁勒索,营务防汛,昼夜巡逻,即有奸匪,不得妄牵无辜,私刑酷讯。讬合齐身为提督,却常干预民事诉讼,使刁民和兵弁相互勾结,欺压民众,民不聊生。请把地方民事仍归大兴、宛平两县处理,五城司坊、巡城交给御史以及府尹、治中。逃盗命案,归于刑部,一秉国法。讬合齐管理街道,纵使其兵丁肆意勒索铺户,以权势欺压官民。请五城分治,仍归司坊管理。每年由工部保题司官督理,庶法官守制,无复轶越。这本来就是本朝旧例,当归所司,防微杜渐,不至于造成积重难返的局势。
皇帝部分采纳了高遐昌的上疏,认为三营由步军提督指挥,并不是从讬合齐开始的,地方官员害怕京城显要,致使一些大员经常勒索商户的钱财,所以街道治安还是步军统领管理。现在既然商民有意见,就交给高遐昌来兼管,限期一年把这些流弊整肃掉。
高遐昌领了旨意,马上采取措施,革除陋规,平整坑坑洼洼的街道,使京城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兵民以安。
讬合齐心怀不满,阴谋报复高遐昌。康熙五十年,皇帝从畅春园返回紫禁城,见内城街道被侵占,显得很窄,召讬合齐责问,讬合齐说,外城的街道被侵占得更窄。皇帝命令尚书赫硕色等去察勘,讬合齐故意引到偏僻小巷,那里的民居占居官街的有三百余间,讬合齐说,这都是高遐昌任内收受贿赂所造。高遐昌即被逮捕入狱。刑部尚书齐世武是讬合齐的同党,欲刑讯高遐昌。刑部主事蒋晟却不同意,认为高遐昌以官阶换取自己的声誉,最多贬谪到奉天安置。讬合齐等人坚持说高遐昌受贿,并严厉刑讯高的家属,但最终也找不出高遐昌受贿的真凭实据。无奈,只好说风闻街道有不成文的规矩,铺户修房,每间房得交钱二百到三百,如此算,三百余间房,约收七万五千钱。按大清的刑律,这是要判高遐昌绞刑的。
开庭审案时,高遐昌递上了冤状。朝廷的大臣王掞、李天馥等人也共同上书皇上,说皇上也知道,高遐昌廉洁能干,革除流弊,治理京城,百姓赞誉,商贾高兴,其德其能,有目共睹,请圣上明察,宜从宽处置,暂缓入狱。隆科多也进言,讬合齐罔上行私,横恣贪婪,及诬陷遐昌。最终,康熙帝下诏释放了高遐昌。讬合齐托病乞求请假,由隆科多接替其职。
高遐昌出狱时,京城的百姓商贾簇拥到监狱门口,将他抬着送回了高府。高遐昌看透了官场的险恶,称病请求返回故里。离京那天,官员百姓夹道送别,从清晨到日落,都没有走出京城。由此可见,人们对一位廉洁奉公不畏权势的官员的喜爱和敬重。
《清史稿》论曰:“……遐昌抗讬合齐,虽所纠绳贤不肖不同,謇謇匪躬,不为名慑,不为势挠,谥为‘遗直’,殆无愧欤?”
据清乾隆《淇县志》记载,高遐昌回归故里后,把在城内的庄宅捐出,改建为纪念卫国开国国君康叔的“康叔祠”;带头集资,促进教育,在城南文庙(即县儒学)创修了奎星楼;带二十人募集资金,置香火地六十六亩,修复扩建武公祠,并修建了有斐亭,还广泛征集有关拜谒或歌颂卫武公的诗文,编辑成《有斐亭征言》一书,并亲自作序《有斐亭征言引》。
他寄情家乡人文山水,在拜谒武公祠时,他借荷花抒情,对卫武公的功德予以了颂扬:“淇水传来君子乡,髦年修德泽流长。古今漫说无同调,犹有淤泥不染芳。”(《有斐亭荷花》)。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淇园,他思念浚州诸友,写下了《游淇园寄怀浚州诸友》:“层层叠叠白云横,六月炎敲凉气生。几树松篁连岫黛,十分风雨迎泉声。行山峰转伾山秀,淇水流通卫水清。寄语浚郊高士辈,载歌有斐忍忘情!”不仅描绘了太行山大伾山的景色,更表达了对浚州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在朝歌山下,他凭吊殷商故宫,写下了《朝歌山下吊殷故宫》:“太行山木气萧森,殷代故宫何处寻?台筑摘星云惨淡,河书折胫水深沉。只因拒谏饰非久,谁敌白旄黄钺临。禾黍悲歌千古恨,更怜七窍老臣心。”短短几句,既抒发了对纣王残暴、拒谏葬送商朝的遗恨,又对箕子、比干等忠臣的悲剧深表同情。另有《山行》《野眺》等诗,均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如今,淇县文管所保存有几块高遐昌为康熙年间淇县的武进士、清初一代武将、在平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中立了大功、并被皇帝亲授为“明威将军”的孙振仍撰文的碑刻,详细记录了孙振仍的生平家世及他平定吴三桂、“皇清敕授明威将军”等事迹,落款为康熙四十三年。该碑为青石制成,分碑盖碑身两部分,各长81厘米,宽78.5厘米。碑盖为篆刻,碑身为小楷,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