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总书记河南行丨记者手记 走自己的路,继续伟大下去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张研

河出潼关,在一望开阔的平原滔滔东去,伊水洛河蜿蜒汇流,华夏曙光于此初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肇兴于斯、灿烂于斯。中原大地,五千多年文明赓续绵延、大开大合的历史舞台。

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来到洛阳。

汽车驶入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挺起民族轴承工业的脊梁”一行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家企业,前身为“一五”期间建成的洛阳轴承厂,镌刻着民族工业的光荣和梦想。

2014年那次来河南,总书记同样考察了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兴致勃勃登上一座85米长的盾构机装配平台,语重心长地说:“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

2019年,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总装车间,总书记仔细察看液压支架产品,鲜明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脊梁”“支撑”,关乎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此次在洛轴,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是被称为“工业关节”的轴承。

智能工厂内,从内径几厘米的机器人轴承、新能源汽车轴承,到外径数米的盾构机轴承、风力发电机轴承,转动之妙、承接之顺、不偏不离,致广大而尽精微。

走近生产线察看生产流程,习近平总书记同现场工作的技术工人亲切交谈,宋海涛就在其中。工作16年来,从单机机床到自动化,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工厂,生产技术更新迭代,企业高端轴承产值已占七成,他也从手工操作进阶到编程技术,在劳动技能上一轮轮自我更新。

从一人之变到一企之兴,能照见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一日千里,可体会经济发展和动能转换的充沛之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毛泽东同志形容彼时国情:“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一五”时期实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个落户洛阳,洛轴正是其中之一。一大批学生、工人、干部会聚中原,写下中国制造史的崭新一页。

我国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洛阳制造”创下众多第一。

(下转三版)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