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众在观展 本报记者 唐强 摄 |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5月23日,国内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丝路华章——大唐青花瓷瑰宝展”在郑州开展。由郑州市文物局主办的此次展览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存世唐代青花瓷,汇聚了多家博物馆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关珍贵文物。展览中,来自“黑石号”沉船的唐长沙窑青釉碗、巩县窑白釉盏、邢窑白釉杯,来自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钵、郑州唐墓出土的唐青花塔式罐等一系列重量级展品,首次集中亮相,让观众得以近距离领略唐代青花瓷的独特魅力。
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步入展厅,“大唐风华”“青花故乡”“丝路传奇”“蓝彩之魅”等四个主题单元,以蓝白交织的光影,徐徐展开一幅“丝路蓝”与“中原白”相互交融的历史画卷。展厅中央,两件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等精美纹饰,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尽显唐代釉下彩瓷的绝代风华。
从巩县窑的炉火纯青,到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从扬州唐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到印尼“黑石号”沉船的惊世再现,唐青花将东方美学精髓传播至世界各地。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评价:“郑州是唐代青花瓷的故乡。青花瓷的诞生,蕴含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基因,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长期以来,青花瓷被认为成熟于元代,但巩县窑遗址多次的考古发掘,为了解其文化面貌和唐青花烧造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改写了青花瓷烧造历史。昨日同步举行了由中国古陶瓷学会、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唐·青花瓷学术研讨会,汇聚了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建毛、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冯小琦,新加坡饮流斋陶瓷学会会长林亦秋等国内外文博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探唐青花文明密码。这也是国内首次以唐青花为主题进行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郑州巩县窑是目前考古发掘发现的唯一一处唐代青花瓷烧造窑址。郑州巩县窑创烧了中国最早的白瓷器,诞生了绚丽夺目的唐三彩和静谧素雅的唐青花,是青花瓷文化的璀璨起点,展现了唐代陶瓷艺术的巅峰。